农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初探
——以天津农学院为例
2019-01-15陈美伊,于燕翔
自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草根创业”、“大众创业”理念以来,我国已然掀起人人创新、创业热潮,为推动创新产业稳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逐步走进高校视野。《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2010-2020 年)》立足新时代面向高校创新创业提出新要求,需高等院校率先提升自身育人能力,以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综合实力为导向开展教学改革活动,助力高校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由此看来,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是必然趋势。身为农业大国,如何在农科类高校中稳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遴选高素质“三农”人才,是推动我国农业及相关经济产业良性发展,推行“精准扶贫”等惠农措施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优质选择。
农科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农科类高校要培育大学生树立服务“三农”意识,引导高校学生端正创新创业态度
首先,高校需指引学生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将服务于民视为自身发展及社会实践主要目标之一,坚定奉献农业信心,将实现“中国梦”与学生个人精神追求融合在一起;其次,高校需指引学生端正创新创业态度,宣扬农业情感,渗透农业精神,对农业有更加专业且系统的认识。天津农学院始终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党的指导不动摇,优化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跟进教育脚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积极创新、大胆创业夯实教育基石,使能力教育、精神教育同步进行,围绕人才培育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侧重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充实学生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看清创新创业前景,革新学生新时代择业就业观念[1]。
农业院校要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创新是新时代发展内在动力。作为助力我国农业发展的高等院校,需把握好农业新时代发展与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关联,充分运用学科交融、技术调配等育人优势,通过教学改革指引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在学生创新创业中有更多收获。天津农学院作为天津市属唯一一所高等农业类院校,在育人进程中累积教学经验,跟随区域经济发展动态,致力于服务现代农业,办特色鲜明农业院校。学校现有东、西两个校区,有在校生1.3万余人。丰富的农业基础为入驻企业,尤其是农业科技类企业提供了优质的研究生产资源。众创空间作为学校创新创业的主要阵地,优化配置本校智力资源,不断强化本校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培育机制,形成立体式的“众创空间”,结合本校特色,联动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展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业态。我校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2018年为例,我校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批市级、国家级项目112项,其中市级项目57项,国家级项目55项。我校大创项目采取校院两级管理,结题工作由各学院自行组织,过去一年我校完成了207个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其中国家级项目51项、市级项目47项、校级项目109项。我校积极鼓励创新项目学术论文、知识产权与学科竞赛。已公开发表论文123篇,申请专利59项,参加学科竞赛并获奖16项。截至今年,我校已举办了十二届校级“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多次参加并组织观摩全国及市级创新创业赛事,拓展了创业视野,提升了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我校勇于探索路径,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稳步开展,也为其他创业竞赛提供大量优质项目和人才。天津农学院承办了2018年“创青春”天津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为天津市各高校800余名参赛师生提供了周到的服务。并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同时2个项目获得市级金奖,1个项目获得市级二等奖,6个项目获得市级三等奖,为我校历年最佳[2]。此外,在“学创杯”、“卓尔杯”、“蓝桥杯”、“爱闯杯”及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营中也屡获佳绩。同时,我校学生创业项目也逐渐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天津《渤海早报》、天津电视台《都市报道》栏目曾先后报道过我校优质项目,我校青年创业者也走进“中国梦 天津人”创业直播间,与听众畅谈我校学生团队的创业历程。
农业院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只有坚持构建系统、开放、有竞争力、可持续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倡导、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提高学生对社会、高校创新资源的统筹能力、协调能力、整合能力,并力争打造农科类高校特色创新创业服务链条,力图建设“启梦、筑梦、圆梦”行动平台,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将推动学生综合发展视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旨在调动学生创新创业自主性,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及创业觉悟,针对创业创新型人才进行分析,总结相关人才培养规律,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课堂内外并举,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通过会议动员、政策宣传、活动推广等方式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良好氛围[3]。
树立创业创新典型,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要树立创新创业榜样,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将爱农、学农、专农视为育人核心理念。以天津农学院为例,我校充分挖掘优秀的创业典型,我校优秀毕业生杨代显在校期间一直怀揣一个“蓝莓梦”,毕业后成为武清区高村乡村官,在老师的指引下,不仅创业成功,带动农民致富,并作为村官代表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表达了身为村官和创业者的想法和成长历程。我校运用线上线下的校园媒体进行创业内容和意义的宣传普及,大力宣传杨代显等同学创业成功案例,鼓励更多优秀学子投身创业。结合育人内容创新实践种类繁多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渗透创新创业精神内涵搭建平台,如组织“创意、创造、创作、创业、创新”文化节、创业成果展等,邀请农民企业家、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代表等来到高校进行演讲、经验分享等交流互动活动,为大学生了解、热爱创业,激发其创业创新激情奠定基础[4]。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系统
面向教师群体选拔实践能力尚佳,理论知识扎实,创业经验充足的教育者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团队,让创业者走进校园;面向社会聘请专业且富有创新能力的农业专家共同参与到创业创新型人才培育活动中,调整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等课程比率,逐步实现创新理论与创业实践相融合,推动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目前,天津农学院已经完成一门创新创业慕课课程和一门创业微课建设,第二门创新创业慕课也在后期制作中。截至今年6月,天津农学院已与北森培训公司等联合,对我校专职教师和行政管理教师先后共开展五次集中师资内训,共计170人次参训,为此类课程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根据育人实况持续拔高在校教师育人综合水准,学习创业创新课程,达到提升教师团队核心素养目的。结合自主选择、分组合作的方式,形成创业师资资源的共享空间,持续推动我校创业教师师资的专业化[5]。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合理规划创新创业课程,逐步打造合理化精品化创业教育课程。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开办创新类社团,《天津教育报》曾全版刊登题为“社团里走出的高素质人才”专题报道。开展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并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多方面调动学生创业创新自主性,激发其创新创业热情,确保学生爱创新、想创业。以各类创新竞赛为抓手,吸纳发掘广大创新型人才,不断提高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师、学生、课堂的有机结合与联动发展,同时积极吸收其他高校的宝贵创新创业经验,加强产学研合作,坚持校内孵化与校外孵化相结合,对参与创新创业学生逐步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和一站式服务。
打造农业院校创业实践平台,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
彰显高校学科育人优势,建立稳定且富有发展性的实践型育人平台,为学生创业创新提供条件。首先,支持社会上各类创新及创业协会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定期组织讲座、沙龙、路演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聚集校园创新创业新力量;其次,结合育人内容开展“三下乡”等实践类育人活动,渗透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创业热情,鼓励学生走出学校感受农业,通过开展调查活动,明晰新时代农业发展切实需求,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构建创业工作长效机制[6]。
组织学生参与国家及社会组织的竞赛活动。拓展学生创业、创新视野,突出农业类高校育人特色,将竞赛活动与高校教育关联在一起,通过“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竞赛,丰富高校农业教育内容,吸引更多学生融入创业及创新热潮,并有针对性安排相关赛事类专题培训,提升专业素质,积累实践经验。
积极搭建校政企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我校自2017年5月以来,先后与中国银联天津分公司、中北镇政府等11个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协力搭建天津农学院创新创业校外实践基地。依托“天津农学院创新创业校外实践基地”,11家企事业单位的平台优势、服务优势与天津农学院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能够实现有效的对接,多方创新创业的资源要素加快汇聚、共享和融合,这为广大天农学子提供更好更优的创新创业服务,同时将激发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创新创业的新实践,加入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新天地,让青春在创新中闪光,让梦想在创业中实现,最终推动形成创新创业校政企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为提高高校教育综合质量,其需重视创新创业,在探究育人缺陷同时看到自身存在较大进步空间。只有不断探索,逐步形成适应发展可用的方法与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秉承“鼓励创新、孵化创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为根本宗旨,创立具有农科类高校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工作机制,助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