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信仰之道

2019-01-15张亚楠

时代人物 2019年30期
关键词:伦理信仰人类

文化是沟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最好的内容和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涵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思想营养和实践智慧,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美德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非常重视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价值,尤其重视家国同构体系中的孝德思想,他是我们搞清楚自己从哪来,到哪去的归宿点,也是我们日用而不自知的伦理信仰。

文化是信仰最好的传播渠道

文化传统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了解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有助于增进彼此的感情,拓宽对话的范围,加深相互的信任。文化是各个民族的灵魂,是每个历史时期选择未来道路的根基和土壤。文明的碰撞甚至使人类的思想家有了明确的使命分工,古希腊的哲学家在希腊海边思考的时候,主要是考虑人和物的关系,为后来发展自然科学奠定了基础;印度的哲学家在恒河岸边打坐,主要是考虑人和神的关系,寻求一个“超验世界”;中国的哲学家在黄河岸边散步,主要是考虑人和人的关系,逐步形成了自己特定的信仰和伦理信仰系统。探究发生在轴心时代的这些伟大思考,我们能够看到伟人们的初衷是寻求“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因此人类不能只沉浸在自己构建的文明中,最终我们需要打开大门,美美与共。正如有人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与其他文化的发展相伴相生,每个国家应该将自己放在全球的大环境下思考,用对话解决冲突,和平携手共同前进。

然而在今天,人们常常只着眼于文明的表层,让人类文明看似沉迷于冲突中,比如:信仰对象的差异、对待世俗生活的态度、各自艺术的表现形式等等。基于此,我们需要找到自己和对方文明的核心,而这一核心,实质上最完整、最集中地蕴含在所有文明的初始定型阶段。所有文明,起始都是关心人的生与死,今世与来世的,但蕴含在这些文明中的人类信仰,却都共同显示出了对善和爱的无限追求。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古国之一。梁漱溟老先生讲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伦理本位”,指的就是人文精神不是一套抽象的概念,仁义信爱,必须落实在具体的人伦关系网络之中,因此才说中国古代先贤在长久的研究人与人的问题的过程中,是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人伦关系和伦理信仰的。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最重视伦理道德问题,高度崇信“德”,试图以道德作为治国平天下的主要手段;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包含了孝悌、忠恕、信义等道德规范。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能使人们懂得羞耻,自觉地遵守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儒学在中国伦理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的蔡元培先生的高度认可,先生说,“我国以儒家为伦理学之大宗。而儒家,则一切精神界科学,悉以伦理为范围。”政治学、美学、宗教学、心理学皆是以伦理学为前提,由此可见,一切科学文化中都予以伦理,伦理指向了人们最初的信仰,对天地的信仰、对祖先的信仰,对家国的信仰。

孝德是我们最基本的伦理信仰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它不断吸收时代的精华,从而补充其内在文化体系的底蕴,孝由最初的一种祭祀的形式,进而演化为奉养敬亲的基本关系。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伦理学史》中讲孔子曰孝:人之令德为仁,仁之基本为爱,爱之源泉,在亲子之间,而尤以爱亲之情之发于孩提者为最早。故孔子以孝统摄诸行。言其常,曰养、曰敬、曰谕父母于道。于其没也,曰善继志述事。言其变,日几谏。于其没也,曰干蛊。夫至以继志述事为孝,则一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皆得以统摄其中矣。故曰,孝者,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此后,儒家集大成者,也先后论述了孝的重要性。孟子之伦理说:“其言德行,以孝悌为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家国同构的宗法体系社会中,儒家是以“仁”为核心,以忠孝诚信为大,从而构建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中国人基本伦理,日用而不自知。而贯穿始终的,是中国人在农耕文明影响下对故土家园的眷恋,对家国情怀的深情表达,对孝悌观念的世代相传。

“孝”作为家庭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家庭中子孙在处理与父祖关系时应具有的品德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善是孝的内在本质之一。从伦理角度讲,它有以下主要内容:赡养父母、尊敬亲长、服从父母等等。“孝”这一伦理道德观念最初是始于子女对父母,用于规范子女对父母的行为,但是,考察了“孝”道在中国的发展之后,无论是在中国传统主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还是在中华民族伦理生活的实践里,始终有一个“外推”和“内衍”的现象。在家庭内部,“孝”的“内衍”即是规范兄弟姐妹间的伦理关系;“孝”道的外推是孝顺父母(包括祖父母等内亲),推而之外祖父母、以及伯、叔、姑等旁系血亲,并一直可推而之天下的长者。我们能够看到,由孝德的内衍及外推,涉及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从作为原点的家庭出发,亦一直可推而为规范人际之间的关系。由尊老爱幼的社会性道德,上升为忠君爱国的政治性伦理,从而构成了孝道的三个层次,即家庭性伦理、社会性伦理和政治性伦理。也正因为它具有了这些多层次的含义,才使之成为中国传统家庭乃至传统社会的伦理核心。因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家更重要的场所。千百年来,家成为了他们立身处世、持家治业必备的基本场所。古代的家族为一个人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基础保障,而每个人也都作为家族的一份子,将家族作为最终的心灵港湾和最根本的价值寄托之地。于是,人们的信仰也便根源于此,开始于此,寄托于此。这种由孝德而衍生出的家教家规,便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共识,是一种伦理认同,也是一种规则认同。

伦理信仰对构建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中华文化上下5000年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优秀的民族品德和民族精神。“孝”既是一种德性,以“善”为其本质特征;“孝”也是一种文化,从对祖先的崇拜开始,逐步融合人的伦理理念,经过孔子著述解读,孝文化内涵极大丰富,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内聚的核心,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自知的伦理信仰。家庭中最重要的伦理规范是“孝”。伦理信仰起于家庭,也终于家庭。而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这与家庭息息相关的伦理信仰,之于历史、之于社会、之于全人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构建伦理信仰能够让我们理性回顾历史。人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的出场,创造了世界也改造着世界。人类提供劳动、思想、智能,并不断改进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既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作为社会的人,人们在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从而成为理性的、真实存在的、具有鲜明特征的人;作为历史的人,人们立足于一切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处理和解决客观问题。因此,作为创造历史的人,总是能理性的将自己置于宇宙万物间,并从人的本性出发,带着人类最原初的信仰,也包涵着对人生和宇宙真理的探究,不断的寻找答案。基于人的本性必然要走的路,人们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真正的“善”。

建立伦理信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没有信仰,也就没有自律。相对于古代,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越来越多的人只关心现世的物质享受,和对某种精神、思想、观点的信仰比起来,物质的享受则会使肉体要舒适得多,简单得多,容易得多,但也肤浅得多。没有信仰,人们便无所畏惧,自律便不复存在,构建和谐社会也就失去了重要的保障。基于此,当前阶段,我们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注重文化建设的紧迫性,也是为了更好解决有可能会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国家间的冲突问题。美国世界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提出,人类要用“爱”为基色,重新寻找爱的力量,用新的伦理来创造伦理和谐,达到人类最终的和谐发展的理论。

构建伦理信仰能够有效共建共同伦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从方法路劲、目标方向上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五大方面,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体系。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多方合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过程中应遵守的全面而系统的原则基础之上,而这个原则,需要共同伦理的有效支撑。诸多学者认为,“善”应该成为未来人类共同伦理的内容。因此问题在于当不同标准的伦理相遇时,如何避免亨廷顿教授所说的文明冲突。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一个伦理实体”,每一个伦理实体相遇时,则需要共建共同伦理,才能实现平等对话。于是,在中国家国同构的伦理体系中我们需要伦理信仰,在人类文明对话的时代里,我们也需要伦理信仰,在多元价值信仰中探寻共同伦理信仰。

谈及信仰问题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国人信仰缺失或者没有信仰,不然就是单纯的与宗教信仰联系起来。然而,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外在的变迁会引发内在精神观念的转变,及时找到、确认一种合乎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的信仰路劲,是极为必要的。

猜你喜欢

伦理信仰人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人类第一杀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