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以湘西州为例
2019-01-15孙仲平
湘西州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理想信念淡化。少数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梦”、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等知之甚少,理想信念弱化,信仰动摇。
思想观念落后。受封建残余思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影响,一些农民自我主义膨胀,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没有自力更生的决心,缺乏致富勇气,缺乏自强信心,梦想天上掉馅饼,寄希望于上面来项目、来资金,抱着守株待兔、“天降甘霖”的心态,形成“惠民福利依赖”现象,等、靠、要思想严重。
道德滑坡严重。部分农民缺乏良好的公民道德,不注重家庭美德的培育,不注重家风的熏陶,出现道德家风淡化,仁义廉耻观念退化等现象;少数农民不讲信用,欺诈拐骗时有发生;许多农村农民不改陋习,厚葬薄养现象比较普遍,红白事大操大办,攀比风气滋长;有些村赌博、迷信之风盛行。
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单一和设施匮乏现象;许多农村,工作手段主要依靠黑板报、宣传栏、大喇叭等传统工具支撑,工作效率低 , 效果不明显;部分农村村委会、村支部甚至没有办公场所,更谈不上有文化活动场所。
文明创建活动不优。文明创建活动方式方法创新不够, 缺乏应有的渗透力和感召力;一些地方基层干部面对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放任自流、束手无策,感到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受城镇化、新型文化冲击,传统文化传承断层,打工潮,房屋攀比修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乡土民俗、传统文化、乡村技艺(婚丧习俗、牌坊、老宅子)等乡村传统日趋衰落,碾磨坊、犁铧、牛具等传统工场及农耕文明逐渐消失,留住乡愁乏力。对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守旧,手段单一;宣传教育多半是输灌式,只用发资料、开会、张贴标语口号等方式,农民群众只能被动接受,缺乏生机与活力;宣传教育形式呆板,空洞无物,很难入脑入心
制约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原因
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以湘西州古丈县为例,2018年古丈县贫困村人口文化状况是大专以上占比2.9%,高中8.7%,初中35.3%,小学37.9%,文盲半文盲15.2%。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几千年封建思想残余的毒瘤难以割舍,很难进行陋习自身革命,传统落后观念难以改变,制约了观念更新和科技意识,也制约了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影响到人的思想政治意识和道德行为,影响到对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及其他惠民政策的深入理解,影响到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序推进。同时,由于农民文化偏低,难以接受正面教化,难以抵制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蚀。
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大。改革开放40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变革发展,经济落后农村传统意义上农民队伍缩小,农民中出现了务工者、私营企业主与职工、个体工商户等多种阶层,出现“富人”和“穷人”新的两大利益阶层,利益主体呈现多样化状态。这种流动性、差异性、分散性现状给乡风文明建设带来较大难度,成为乡风文明建设工作面临的不利客观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观念日新月异,利益要求的差异性,反映到观念领域也是多元化状态,从而使农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呈现多元特点。同时,社会转型中呈现出的贫富悬殊、贪污腐败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部分农民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客观存在着的腐败现象和贫富差距,对党和政府的信念动摇、信心下降,思想情绪消极低落,对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存在抵触情绪,滋生仇富、仇官、仇警等情绪。
基层党组织认识不到位。一些党政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从上到下的重视程度基本上呈“倒金字塔”型逐级递减态势,往往是“热在上头,温在中间,凉在下面”,没有充分认识到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灵魂工程”,没有充分认识到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地位和作用,没有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有的认为只要富“钱袋”,不要富“脑袋”,只要经济,不要精神,唯人均纯收入上去,只要做好“帽子工程”就可万事大吉;有的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是务虚的,“软任务”、费力多、见效慢,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把乡风文明建设工作边缘化,工作重点摸得不透、把握不准等等。进而组织保障、投入保障、经费保障、人员保障、工作保障等乏力,无法深入、持久地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工作。
农村干部工作压力大。基层干部承担着党与政府在农村各项方针、路线、政策的贯彻落实。上级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工作的任务指标分解到村,考核严格,基层有很多“一票否决”,责任大而权力小。特别是经济落后农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后,因一些村干部把握不准工作重点,不会“弹钢琴”,加上该项工作性质政治性强、工作内容涉及面广,工作任务十分重,尤其是各种资料、各种会议、各种检查多,各种矛盾多、工作压力非常大,基层干部的精力、时间消耗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乡风文明建设。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许多经济落后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使得正面文化在基层传播缺乏有效的组织渠道。“空壳村”、“负债村”比较多。受经费与经济实力制约,绝大多数农村村级组织运转比较艰难,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受到削弱,农村的公益事业难以举办,绝大多数乡村无法为农村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不少地方农民甚至没有读书学习、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没钱办事已成为经济落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能否得到切实加强的重要瓶颈制约因素。
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对策建议
完善乡风文明建设机制。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先导和引擎作用至关重要。一要完善领导机制。二要完善联动机制。三要完善考核机制。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基础。主要抓好三项教育培训。一是加强思想教育。二是加强“扶志”教育。三是加强“增智”教育。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才能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将为贫困户输血同激活他们自身造血功能相结合,通过“授人鱼不如授人与渔”的帮扶方式,开展贫困村农民“增智”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术、青年创业等培训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
激活乡风文明建设载体。一是狠抓文明创建活动。二是推进文化产品创新。三是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四是加强阵地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新建、改造、置换等方法,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坚持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数字服务、针对性服务相结合,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项目,努力实现“文化活动人人参与、文化产品送到身边、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文化成果人人共享目标”。
强化乡风文明建设保障。一是强化规划保障。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规划先行。二是强化投入保障。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四是强化治理保障。五是强化队伍保障。
“农业兴则基础强,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各级各部门要乘借乡村振兴东风,把乡风文明建设当做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来对待,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强化措施,抓实抓好,让党中央的惠民政策在山乡开花结果,不断丰富经济落后农村乡村振兴的内涵,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道德润养、文化条件,推动乡村振兴进入“快车道”,让经济落后农村农民真正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得到实惠,治穷致富,收获幸福,不断满足新时代农民文化生活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