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西方艺术史及批评的译介与研究著作盘点

2019-01-15诸葛沂

美育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艺术史当代艺术艺术家

诸葛沂

(杭州师范大学 艺术教育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121)

艺术史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记载和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学科。20世纪初,滕固等中国艺术史学家开拓性地开展了译介西方艺术史的工作,而后由于种种原因,西方艺术史译介与研究几近停滞。1980年代中叶,范景中等学者重新展开系统翻译西方艺术史学的学术工程。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因为国内学界一些有识之士的察觉和推动,西方艺术史及艺术批评的一批经典著作被陆续翻译出版,其中以“艺术史里程碑丛书”(陈平主编)、“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沈语冰执行主编)与“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范景中主编)等书系为代表。这些著作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学界对西方艺术史尤其是艺术史方法论和艺术批评理论的重视、消化与吸纳,提升了中国艺术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拓展了史论研究的视野。

2018年可以说是西方艺术史及艺术批评相关著作出版的“井喷”之年——经粗略统计不下60种著作在国内面世。其中涉及:西方艺术通史、专门史(如文艺复兴、印象主义)、艺术家研究、艺术史学理论和艺术批评等。这其中不乏经典译作和国内学者的高质量研究。本文将从上述四个大类进行盘点,着重评析经典译作和国内学者的优秀专著。

一、艺术史(通史与专门史)

本年度出版的最大型的艺术通史著作是六卷本的“培生艺术史系列丛书”,此书系美国高等院校通用的权威艺术史读本,曾获CAA(美国大学艺术学会)国家教学大奖。内容纵跨史前时期到21世纪,涉及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欧洲地区的艺术,涵括全世界范围内的绘画、雕塑、建筑、摄影、设计、工艺美术、民俗艺术、建筑艺术及行为装置等艺术形式;在写作方式上摒弃传统的唯西方艺术中心论的视角,运用地理学的分析方法,辅以标注与艺术品共时的历史重大事件以及艺术批评的视角。这套书体例清晰、指向明确、图片精美,是不可多得的通史类读物和艺术史教材。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美国心理分析艺术史家劳里·施耐德·亚当斯的《西方艺术通史》,本书以宏观、开放和包容的视角描述了从远古到近现代的世界艺术,知识性与审美性俱佳。另有国内学者仇国梁的《西方技术艺术史》一书,视角新颖独特,认为艺术史的形成源自技术与精神的辩证变化,是一部注重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从技术的视角重新认识西方艺术史的论著。

在2018年出版的西方艺术阶段史或流派史著作中,数量最多的是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在译介的著作中,古典学家保罗·奥斯卡·克利斯特勒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艺术》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20世纪以来文艺复兴艺术研究领域的权威之作,诠释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思潮,深入考察了艺术近代体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欧美文艺复兴研究的方向;“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出品的《乔托的几何学遗产:科学革命前夕的美术与科学》是小塞缪尔·Y. 埃杰顿探讨17世纪“科学革命”与300年前文艺复兴“艺术革命”传承关系的名著,深刻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建筑在“现代科学”发展产生的决定作用;《阿佩莱斯的遗产》是E.H.贡布里希文艺复兴艺术研究的第3卷论文集,关注的是瓦尔堡学院研究项目中的重要课题:古典传统在西方艺术中的作用;《洛伦佐与乔瓦娜:文艺复兴时期永恒的艺术与短暂的生命》一书通过描述15世纪佛罗伦萨一对年轻夫妇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生动的社会史及艺术的恢弘图景,精彩的历史叙事与完美的图像分析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另有两本论述文艺复兴艺术赞助状况的著作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艺术体制状况提供了新鲜而详实的介绍,它们是《绘画、权力与赞助机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职业艺术家的兴起》和《赞助人的回报:艺术投资的几个问题》,前者指明文艺复兴期间赞助者和艺术家之间的互补利益,尤其强调赞助对艺术家施展才华、勇于创新和作出令人赞叹的成就的激发作用,后者则以信息经济学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赞助体制进行了别具一格的研究;俄罗斯艺术史家伊·伊·杜奇科夫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传统和艺术》聚焦于文艺复兴时郊区别墅的魅力,尤其是壁画装饰风格与影响;此外还有《蒙娜丽莎发现史》《文艺复兴:一个还是多个?》等译著面世。在中文原创艺术史著作里,《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一书作为配合同题展览的导读,亦不乏相当的学术价值。

西方现当代艺术史也是译介与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央美术学院邵亦杨教授的《20世纪现当代艺术史》和《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是其继《后现代之后》与《穿越后现代》后的又两本力作,前者将20世纪艺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对各种艺术风潮作了阐释和总结,后者则凭借广博的视域,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串联起近百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勾勒出全球视野下当代艺术的面貌,切实帮助读者理解当代艺术。英国艺评家威尔·贡培兹的《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以幽默的语言,脉络清晰地讲述了现代艺术复杂的渊源和影响;德国学者英戈·沃尔特的《印象主义艺术:1860—1920》一书资料详实、配图繁多,对该流派作了全景式的扫描;弗朗西斯·波泽罗的《女性自画像文化史》展现了自16世纪开始的女性艺术家们的自画像,以及她们极富创造力、精彩又凄美的创作思路和艺术表现;克里斯米-安德鲁斯的《录像艺术史》以过去50余年间数字科技的进步为线索,整理了录像艺术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既描绘了全球录像艺术家的生态图,亦不乏深刻的理论探讨;旅英艺术家余晓的《英国当代艺术名家访谈录》通过翔实的采访整理,呈现了英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高峰景观,这种调查式的编写方法产生的成果往往具有潜在的巨大学术价值。

另外,在“古典时代”艺术文化研究领域,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国内学者的力作。赵炎博士的《柏拉图的眼光:模仿与古希腊艺术》对模仿的最初含义、柏拉图将之转化与艺术理论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将其还原到古希腊艺术现实语境中,在作品细读中揭示了模仿作为一种始终隐藏的理论结构,在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发展过程中持续发挥的重要影响。关晓辉博士的《古代西方包罗万象的艺术世界——普林尼〈博物志〉34-36卷研究》将老普林尼《博物志》的艺术部分作为原典翻译和研究的对象,这种基础而根本的学术工作是难能可贵的。

二、艺术家研究

2018年出版的西方艺术家传略和研究著作在整体上呈现了几个特点:一是延续了前几年的热潮,如“梵高热”;二是艺术家的书信笔记类原始文献的引进;三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成为新的关注对象。

近几年来,梵高研究最重要的译介无疑是由沈语冰教授领衔翻译的由美国作家史蒂文·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所著的《梵高传》这本900多页90万字的巨传,比起这本内容翔实、资料丰富、论述缜密的顶级作品,2018年翻译出版的由德国人英戈·沃尔特和瑞纳·梅茨格所著的《凡·高》则是一本亦达700多页的文学性论文,虽然作为传记欠缺了充分的说服力,但其中不乏一些创见;梵高在1888年2月满怀激情和期许地来到阿尔勒,却何以在不到两年半后自杀?对此,英国作家贝尔纳黛特·墨菲所写的《梵高的耳朵》以深度的田野调查和采访,大量事发当时的一手资料,试图还原出梵高生活的时代阿尔勒的真实图景,还原出一个不同于艺术史书写的真实的梵高。

《米开朗琪罗手稿:文艺复兴大师的素描、书信、诗歌及建筑设计手稿》收录了这位文艺复兴巨匠的70幅素描、60余幅建筑草图、近300通信件及77首诗歌,这些诗歌中蕴含着他对信仰、对人生、对爱情、对艺术的深刻见解。再版的《达·芬奇笔记》详细描述了达·芬奇的艺术和学术追求,艺术史学家H.安娜·苏为这些材料提供了精彩的评论和见解,而精美的装帧和版式使这本书的可读性增强。

2018年,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代表杰克逊·波洛克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梵高传》的作者史蒂文·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的另一本巨著《波洛克传》系沈语冰领衔的翻译团队所译。此书曾获得美国普利策奖,十分简洁、集中地给出了波洛克的基本生涯、性格特征、艺术风格和历史地位,是对一位艺术家历程的权威记录,充满了敏锐的心理洞察,加深了国人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理解。《梵高传》和《波洛克传》这两部巨作的中文版翻译文字晓畅准确,在此确实要对沈语冰等学者的辛勤工作致以敬意。

另一本值得注意的书,是奥籍艺术史家恩斯特·克里斯和奥托·库尔茨的代表作《艺术家的形象:传奇、神话与魔力》,两位作者查阅大量艺术史学文献,征引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事例,从生平出发,结合艺术家周围以及身后的世界对他们的判断,尝试性地总结了传记等文献中的艺术家的形象、特点及其地位,独辟蹊径,读之颇有新意与启发。此外,还有“轻与重”文丛推出的伦勃朗研究专著《艺术和生活》。

三、艺术史学研究

艺术史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艺术史学理论和艺术史学史的学问,其研究的对象是艺术史研究的思想、方法和经验,是艺术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沈语冰的《图像与意义》主要研究了现代艺术史学的方法,到了2018年,艺术史学研究领域再次出现了几本值得一提的重要著作。

首屈一指的成果是中国美术学院张坚教授的《另类叙事:西方现代艺术史学中的表现主义》。此书从西方现代艺术史学中的表现主义及其人文与批判触角出发,以相关学者的理论著作和学术思想为着眼点,系统梳理了一种不同于再现和体制化古典主义的艺术史学传统,从而强调“视觉”人文主义的发展线索。独到的研究视角、丰富的文献梳理与细致的理论分析,使这本书具备了比较高的学术价值。

“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在2018年推出的著作中还有两本经典之作。其一是哈斯克尔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名作《历史及其图像——艺术及对往昔的阐释》,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西方史学界长久关注的“图像的历史想象”问题,以16、17世纪钱币学家、古物学家,18、19世纪历史学家、文化史家、艺术史家在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为线索,通过考察瓦萨里、温克尔曼、黑格尔、布克哈特、米什莱、罗斯金和赫伊津哈等历史学家的著作与观点,全面梳理了“图像证史”的传统。其二是贡布里希所著的《瓦尔堡思想传记》,贡氏曾任职瓦尔堡研究院,他多年研究瓦尔堡文献,熟谙瓦尔堡学术成长所依赖的文化背景,精通瓦尔堡研究的文艺复兴问题,因此才能将这位卓越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家的传记写得如此具有思想性。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推出的《艺术史向导》是两位意大利艺术史家合著的艺术史经典工具书,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上篇“艺术史研究的前提”解释普遍问题:艺术的领域、艺术史的任务、艺术品的真伪与品质等;下篇“书目导读”则具体阐述了研究工具、方法论及艺术史家的职业等,并详尽列出了各类入门书目,总之,对于艺术史学学习者和研究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四、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史的前提,尤其是19世纪中期以来,波德莱尔开创的现代艺术批评传统促成了艺术史的生成,促进了现代艺术理论的发展,更伴随着艺术的当下创造。2018年,有一些优秀的西方艺术批评领域的译著、编著或研究著作问世。

《为什么那是艺术:当代艺术的美学和批评》是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曾荣获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协会“杰出教学奖”的特里·巴雷特的力作,这本书创造性地将写实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与后现代多元主义的四种美学理念作为框架来对当代艺术进行评判和分析,语言通俗平易,分析清晰明确,不仅是美学、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哲学课程的理想教科书,也是大众读者的当代艺术入门津梁,在笔者看来,亦是对当代艺术的审美判断分析。

2018年出版的另一本相关领域极为重要的著作是沈语冰、张晓剑编选的《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文选》。这本书萃取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文献之精华40篇,涵盖众多重要批评家的名篇佳作,包罗形式分析、图像学、艺术社会史、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前卫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主要批评方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通过典范之作呈现20世纪艺术批评发展的脉络,深入到艺术批评的范畴、理据及其反思,内容宽广,进阶有序,细致地描绘了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的“地形”概貌。

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戴夫·希基的《神龙:美学论文集》是“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推出的新译著,这本书是引领西方审美回归思潮的名作,希基批判由博物馆、学院、艺术基金会和艺术专业人士所构成的艺术体制和艺术理论,呼唤基于审美感动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民主性的艺术生态。希基对固化、官僚的艺术体制的批判,值得任何社会形态中关心艺术的人思考。

《六年:1966至1972年艺术的去物质化》是观念艺术批评的名作,著者是美国著名批评家露西·利帕德,她对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自然发生的观念艺术实践作出了描述、定义和注解,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凤凰文库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系列”在2018年度推出了两本著作:一是詹姆斯·埃尔金斯的《图像的领域》,作者把视野放远到“非艺术”的图像,试图在更为广泛的图像领域以新的视角进行研究;二是加拿大学者段炼的《视觉文化:从艺术史到当代艺术的符号学研究》在书中提出要研究“符号阐释的世界”中图像的“蕴意结构”,并提出“视觉文化研究的中国学派”一说,其研究含括从传统的艺术媒介到当代艺术样式,是一部颇有新意与开拓意义的作品。此外还有“雅努斯思想文库”推出的W.J.T.米歇尔的《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与爱》延续了作者的视觉象征理论,对当代视觉形象进行了深刻的文化批评。

综上可见,2018年国内出版的西方艺术史及批评著作多彩纷呈,并且有如此多的经典佳作,这既体现了近几年艺术史学科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又体现了国内学界相比以前更开放的学术生态和健康的学术环境,并一定会为研究中国艺术史提供更多的参照与方法。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学者的西方艺术史研究专著的出版数量和质量均出现了上升之势,这证明了学术的包容开放,亦体现了艺术史作为人类学术文明之明珠的魅力。

猜你喜欢

艺术史当代艺术艺术家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