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为何被称为“广东癌”
2019-01-15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周洁瑕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周洁瑕
鼻咽癌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聚集性特征,欧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鼻咽癌非常罕见,但东南亚、中国华南地区鼻咽癌的发病率却明显较高。其中,中国广东地区鼻咽癌的发病率甚至是其他低发病率地区的20倍。因此,鼻咽癌也被称为“广东癌 ”,严重影响华南地区人民的生命健康。
与EB病毒感染有关
鼻咽癌在广东地区高发,可能与地理气候有关,因为鼻咽癌以EB病毒感染为特征,这种病毒可能更适合在南方湿热气候条件下生存。
EB病毒主要通过口腔唾液等传染,比如在亲吻时传播,又被称为“亲吻病毒”。因此,EB病毒感染普遍存在,全世界有九成以上的人类都感染过EB病毒。在大部分免疫力正常的人群中,EB病毒并不会引起临床症状或疾病,EB病毒携带者也无需展开针对性治疗,做好定期体检即可。但是,在一部分人体内,EB病毒会持续感染鼻咽上皮细胞,研究发现EB病毒的DNA几乎100%存在于鼻咽癌的原发肿瘤与转移的病灶内;另外,鼻咽癌患者血液中EB病毒DNA水平的浓度偏高,经过有效治疗后,其指数也会下降,因此,血浆EB病毒DNA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鼻咽癌肿瘤标记物。
其次,广东传统食品腌制咸鱼、咸肉等,含亚硝酸盐高,而亚硝酸盐及其化合物是致癌的重要因素。
EB病毒高危亚型是主谋
早期EB病毒基因组变异和分型的研究发现,EB病毒株分布的确具有地理特性,比如Type2亚型分布于非洲局部地区,Type1亚型在全球广泛分布。但受当时测序方法和样本量限制,后续的几个全基因组研究缺乏鼻咽癌高发区的严谨的流行病学实验,也未能鉴定或验证出与鼻咽癌的EB病毒高危亚型与低危亚型的关键序列。EB病毒分型与鼻咽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一直缺乏遗传学证据。
为了找到遗传学证据,找出真正的潜伏者——EB病毒高危亚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益新院士课题组和新加坡基因研究所刘建军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翟巍巍教授等研究人员系统收集了华南高发区和中国北方等低发区鼻咽癌和对照样本,改进了EB病毒全基因组捕获测序技术,开展了大样本量的EB病毒基因组测序,完成了首例鼻咽癌和EB病毒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验证工作。最终,将鼻咽癌EB病毒高危亚型标志性位点锁定于3个BALF2基因非同义变异位点,鉴定了鼻咽癌相关EB病毒高危亚型BALF2_CCT。随后,在广东鼻咽癌高发区展开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发现,广东地区超过80%的鼻咽癌病例感染了高危亚型BALF2_CCT,发病风险相比低危亚型BALF2_ATC增加约11倍。但是,BALF2_CCT亚型EB病毒在中国北方人群感染率低于5%,该亚型在欧洲和非洲等地则更为罕见。综合流行病学等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新发现的EB病毒高危亚型解释了约83%的广东鼻咽癌发病风险,揭示了鼻咽癌在广东地区高发的主要原因。
为了使鼻咽癌成为可预防的疾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正在集结遗传学、分子医学、流行病学和疫苗研究团队和力量,研发EB病毒疫苗。研究人员希望通过EB病毒疫苗阻断高危亚型感染,减少高危亚型引起的鼻咽癌,降低发病率,实现鼻咽癌一级预防,狙击“广东癌”。
发病快无症状,及时检查很关键
鼻咽癌从癌细胞突变开始仅3~6个月就可发展到中晚期。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人会有偏头痛、鼻塞、流鼻血、耳鸣、视力下降等症状;可怕的是相当部分的患者会毫无症状,只有通过体检才可能查出。
既然EB病毒与鼻咽癌密切相关,那检查的第一个项目就应该是验血,若检测到EB病毒抗体就说明有患鼻咽癌的可能,这时要利用鼻咽镜做进一步的检查。若鼻咽镜检查发现有异常,还得取一些组织做病理检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