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高质量发展蓝图
2019-01-15陈昕
文|本刊记者 陈昕
建筑业的发展面临着经济下行、工人队伍老龄化严重、技术创新滞后、发展新动能不足等压力。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坚持把推动建筑业数字化作为一个重要抓手,不断探索智慧工地、智慧建筑、智能建造等数字建筑发展的新模式。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重要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筑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了23.5万亿元,同比增长9.9%,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86%,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0.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9%。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以及民生的改善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目前建筑业的发展路径仍停留在传统的规模化的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发展效益低下,发展不充分等问题非常突出,这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建筑业的发展还面临着经济下行、工人队伍老龄化严重、技术创新滞后、发展新动能不足等压力。
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坚持把推动建筑业数字化作为一个重要抓手,大力推动BIM、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不断探索智慧工地、智慧建筑、智能建造等数字建筑发展的新模式。
对于下一阶段建筑业与数字建筑的深入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廖玉平具体介绍到,一是大力推进建造方式改革。装配式建筑是实现数字建筑的一个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具有材料消耗低,回收利用率高等优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发布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要求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通过示范城市、示范工程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逐步建立成熟的装配式建筑体系。装配式建筑的推动实际上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无论是在标准、产品模式、设计和打造上下游产业链方面,还是在生产、安装、施工等各个环节都迫切需要以BIM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支撑和运用。通过加大对装配式建筑数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完善相关标准的体系等方面精准发力,形成突破,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建设能力。
二是大力推进监管方式的改革,强化数字化监管。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和数字化监管,大力推行电子化审批,2018年10月22日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始实行一级建造师注册网上电子化申报和审批;2019年1月1日起,建筑企业资质统一实行电子化申报和审批,企业仅需提供2份书面材料。建筑企业和行业相关从业人员通过信息化和网络,登录平台进行申报和评审。此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也于2019年工作要点中明确将创新招投标监管方式,推进电子招投标试点工作。电子招投标是以数据电文形式完成的招标投标活动,即摒弃部分或者全部纸质文件,借助于计算机和通讯科技实现招标、投标、评标、合同签订等业务过程乃至全过程的电子化。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在全国开展电子招投标的试点工作,同时建立了覆盖勘察、设计、监理等各方主体以及招标投标、工程施工、备案等各个环节的监管信息系统,通过推进监管方式的改革,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基本形成了工程承包企业、注册人员等等各个情况的信息化,依托全国建筑市场诚信服务平台,将这些信息能够及时向社会公布,加速推进交易全过程电子化,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市场。
三是大力推进用工方式的改革,加快建设、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培育,对于行业的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数字建筑的实现也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建设、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行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发布了《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建筑企业应承担施工现场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职责,制定本企业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人员,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相关数据实时、准确、完整上传至相关部门的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通过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系统,利用人脸识别等数字技术手段,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全面真实的掌握全国建筑工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安全培训、工资支付等情况。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还可以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建筑产业队伍的培养建设。
四是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的改变。加快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的融合,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推进数字技术应用,提升整个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推进BIM技术在勘察、设计、施工和运维维护全过程的共享,努力实现建筑业传统发展模式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