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95后”大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探析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8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院校改革

刘 旭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职业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获得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术技能的学校,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对职业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但反观现实,绝大多数的学校还是以“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工作中很难有效地运用,这就造成了学生眼高手低,实践技能不强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已成为教育人士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议题,不少专家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关单位甚至还设立了一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进行改革探索,但其中专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中“95后”大学生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却凤毛麟角。本文选取“95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析的视角出发,探析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以期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95后”及“95后”大学生的行为特性解读

通常,我们将1995年以后出生的这一代人称为“95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发达的“高精尖”技术,“95后”大学生出生和成长在一个思想观念逐步开放、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时代,再加之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这使得他们普遍热爱自由、追求个性、要求平等、勇于尝试。面对个性越来越鲜明的“95后”大学生,只有真正的了解他们的行为特性,才能有的放矢地构建起有效的培养模式,进而提升职业院校“95后”大学生培养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思维活跃、追求个性。“互联网+”思维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造就了“95后”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及个性追求。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能够通过网络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快速学习并敢于接受各种新兴事物,在思想上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发散思维。另一方面,他们追求个性,有着舍我其谁的魄力和自信,追求独立和个性,毫不掩饰地表现自我,从穿着、日常用语、人物性格等各个方面都注重突出个性,塑造自己的性格特征,争取做到独一无二。

二是理性思考、更加务实。“95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着父母给予的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从小就感受到了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变化,随之而来的,他们也将理性、客观和务实刻在他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之中。在行动层面上,“95后”大学生更加重视游戏规则,在机会面前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积累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更加热衷于走出校园,在社会上积累经验,也更愿意接受挑战,积极参与各类学术创新活动,理性规划自己的未来。

三是利己主义、自我中心。一般而言,"95后”大学生作为家庭的中心,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与同伴的分享、合作,这使他们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缺乏团队合作能力,集体意识淡薄。此外,在功利主义的推动下,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利益至上的原则越发凸显出来,在这种注重实利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5后”大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利己主义倾向的行为特点。

二、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的中心目标,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个性化、差别化教育实践的根本遵循和重要途径。传统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普遍趋同,在办学类型和培养模式上大同小异,特点不够鲜明,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够乐观,实用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小,产、学、研培养模式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一是师资队伍不够稳定。师资队伍流动性大已然成为制约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众多的职业院校师生人数比例远未达到教育部对高校师生人数比例要求的1:18。再者,高等职业院校专职教师队伍的组成情况也令人堪忧,普遍呈现老、青两极化的态势,其中坚力量多为近年来公办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对课堂的把握能力不够。

二是课程设置未突出实践性。课程设置关乎人才质量,有的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过度重视计算机、英语、经济、金融等一些热门专业,而没有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去开设一些实操性强的课程,比如:市场营销、会计实务、英语口语等。学生刚刚进入社会从事的都是基层工作,很少有机会接触中高层的管理或财务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并行实现专业知识的储备和实务技能的训练。

三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根据智联招聘《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公布的信息,没有参加过面试的应届毕业生比例从2016年的3%上升到8.3%;搜狐教育发布的《"95后”谜之就业观》则显示,高达48%的“95后”大学生选择不就业。而造成该现象的原因,除了客观的就业环境和“95后”大学生“不就业”“慢就业”的职场态度外,职业院校教师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实用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多措并举改革高等职业院校“95后”大学生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风格、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过程。在充分了解“95后”行为特性的基础上,对高等职业院校“95后”大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就要多措并举,努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以满足需要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转变理念,强化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与其他阶段及层次院校培养模式的最大不同。在“95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改革上,首屈一指的是要突出其创新意识,加强其创业能力的培养。故高等职业院校“95后”大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应当顺应新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发展潮流,倡导学生根据个人职业规划自主择业、创新创业、个性发展。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的创业实践,帮助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时机成熟的话还可以扶持一批学生创办自己的企业,使教育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打造平台,翻转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也是影响“95后”大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因素。改革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合理、科学地构建学科课程体系。在“95后”大学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并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启发式、探索式、讲演式、案例式、辩论式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互动教学方式,配合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强“95后”大学生的课堂吸引力。

(三)加强合作,校企联合人才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学了东西有什么用。教师和学生到企业锻炼,有助于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由此看来,高等职业院校一方面要丰富专业、课程设置,以满足企业、科研单位多样化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校外企业也要不断加强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对接,多为校内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锻炼的场所。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院校改革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改革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