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诊断与改进构建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
2019-01-15陈伟珍李晓红
陈伟珍,李晓红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23)
0 前言
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提出“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常态化工作机制,构建质量监测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明确了高职院校诊改工作需要坚持的原则和目标,将开展内部工作诊断与改进提到了重要高度。教学诊断与改进成为了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制度。
1 教学诊断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院校数量剧增、招生规模扩大、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增多所带来的教育问题以日俱增,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每况愈下,使职业教育的优势不明显、就业竞争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下降,这些都成为了阻碍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特别是持续扩招,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管理跟不上等造成了教育质量明显下降,对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因此,作为办学主体的职业院校[1],是教学质量的主要责任人,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诊断与改进,逐步完善内部质量的保证体系,通过教学诊断与改进来推进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诊断的目的
开展教学诊断所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学校对教学状况进行诊断、评价、监督、反馈、管理的系统,是促进学校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体系。众所周知,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评估出来的。因此,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实现提升质量、保证教学目标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为教育教学提供全方位的保驾护航,它在各类不同的院校中都具有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标准、提高教学质量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做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2],首先要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的教育质量,建立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培养目标达成度为主线,将教学诊断与改进等工作全面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常态化,从而持续性地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3 开展教学诊断的思路
3.1 教学诊断的理论依据
教育诊断理论是“一种新型的应用教育技术,在引领学校建构反思意识、强化发展动力、开拓发展新路、提高学校效能,促进学校自主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利用诊断理论来研究、诊断、分析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可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诊断理论依据是教学病理理论、医学诊断理论和课堂生态理论[3],其中最主要的是借助医学诊断理论,从出现的教学运行“症状”中准确地找到“症结”所在。只有在明确诊断后,才能制定矫正对策,才会给予相应的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改进效果。
3.2 教学诊断的目的
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教学诊断研究的内容与动向,完善教学诊断与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较为成熟的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方法和理论,为高职院校的教学诊断提供科学实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通过教学诊断促进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的目标,查找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管理等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完善工作环节,建立科学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支持。
3.3 教学诊断的内容和方法
(1)专业诊断。专业诊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自评,通过撰写自评报告,以及邀请校内外专家评估等方式,对照专业建设和设置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判断专业人才培养是否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帮助学校、专业负责人清晰的认识人才培养质量,与同类院校的同类专业对比,做到“知己知彼”,找出优势继续保持,发现短板全力补足,对症下药,从而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2)课程诊断。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落实到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上,人才培养的成效往往取决于课程教学质量,只有把课程教学、课程建设的质量评估做到位,才能做好教学质量的监控和保障,确保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取得成功。课程诊断除了任课老师对照课程标准提供课程诊断报告外,还要根据学生从学习体验方面的评课,同行交流型听课从学术视角、课程目标、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以及督导检查型听课从课程教学规范性方面的考核等多方面综合诊断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度。不同评价主体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其内在是一致的,都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高度相关,通过三个不同主体从不同角度开展全面的课程质量诊断,融合互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
(3)教师诊断。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因此,教师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举足轻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工作,并已经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应该严格制订个人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对应规划进行年度考核,围绕学期教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中每学年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教师的自我诊断是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教师的自我诊断、自我发展将带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学生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化都是我们应当注意到的教师诊断可能或必然引起的连锁效应。因此,教师发展的诊断对教师个人成长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给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契机。
(4)职业发展诊断。借助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设计、问卷跟踪、数据清理、数据分析,从中对教学水平、培养质量、专业能力、社会评价、就业率、就业质量等做出客观和准确的评价,通过这些数据的科学分析,直观的发现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为构建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加强教学培养改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了依据。
(5)职业能力测评。在教学诊断过程中,学生能力的测评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评价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能力测评的理论基础是北师大参与开发的COMET能力模型和测评模型,即一个包括能力的级别维度、能力的内容结构维度和职业行动维度三维模型。通过学生的职业能力反映出专业培养的质量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效果,可认清专业培养水平和质量,理清专业建设思路,发现课程体系和教学水平的不足,找到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4 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要实施教学质量监控首先要自我把脉,合理设置诊断要点和监控体系,严格制订教学管理制度以及与之相对于的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诊断指标体系。通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维度展开评价与诊断,寻找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制定《人才质量标准》,形成便于教学诊断与监控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师成长标准和学生培养标准。
4.1 构建专业建设质量保证体系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需要通过教学诊断认清专业培养质量和专业教学水平,理清专业建设思路,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方面梳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实时监控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持续改进培养质量,构建科学可行的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促进老牌专业稳定发展,形成专业优势,新专业内涵建设逐步深化。
4.2 建立课程质量保证体系
课程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决定性因素。为了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稳定,需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完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制度,制定课程诊改制度和诊改标准,建立各门课程规范化的课程标准,使课程教学管理有据可依。
通过课程标准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课程考核、课程建设,使课程质量评价有据可依;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质量评价,使教学过程规范有序,确保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4.3 完善教学改革管理体系
基于教学质量诊断,引导教师尽快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建立教学团队管理、系部管理、学院管理三级管理体系的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权力下放,才能使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过程管理层层把关。例如《课程教学改革评价制度》有利于教学团队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的改革,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稳定;《教学过程管理制度》便于系部开展日常的教学管理,促使教学过程规范化、教学管理常态化;《教师年度教学诊断与考核制度》为学院的教师管理、评优晋级提供依据,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和快速成长。还需要建立对学生管理部门育人工作的诊改制度,使学生素质训练规范有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4 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
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制度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毕业生的质量不仅体现了教育质量,还关系到学校和专业的信誉和认可度、社会接受度,也影响到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持续性。
通过建立和完善“初期就业调查”“中期就业调查”“后期就业调查”等制度,分别对刚毕业、毕业一年、毕业三年的学生进行持续的跟踪调查,变被动为主动,常态化的、切实有效的开展毕业生调研,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反馈信息。通过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中了解专业培养质量和课程教学水平,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5 结束语
高职院校需要构建具有院校特点、专业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将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常态化,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从而带动社会满意度、关注度和认可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