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探讨
2019-01-15朱珊
朱 珊
(临沂市理工学校,山东 临沂 277700)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学习道路的初始阶段,而幼儿教师不但是这一阶段的主导,更是决定学前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在新教改不断深入的影响下,学前教育专业也迎来新的机遇及挑战,传统的儿歌弹唱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需求及家长的期望,因此对正确了解当前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由此才能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手段,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才能有效提升学前儿歌弹唱的整体水平。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现状
在我国新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发展的过程中,师范学校也在此影响下不断创新,并且随着学前教育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所有学生也在新背景的影响下不得不面对新的困难,因此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对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与创新,以此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及新教改的需求标准。学前教育的核心理论主要以弹、唱、说、演及跳等多项实践技能为主要基础,同时还极为注重对音乐以及歌唱能力的全面培养,由此表明,学前教育主要是为了全面培养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在现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教学模式中,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很少将儿歌弹唱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学前儿歌弹唱的实际教学应该和社会生活处于紧密相连的状态,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教学的内容及教学模式与幼儿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少之又少,教学模式无法展现出学前儿歌弹唱的主要特色,并且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专业定位较为模糊。
二、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的创新阶段,针对幼师的培养而言,多数均是把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所有教学模式的中心,新型幼师培养理论主要是围绕着学生所展开的,将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主导。所以,应该从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着重注意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因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是多数学生的天性,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较短的时间积极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后在利用精炼的语言以及精炼的教学模式完成课堂教学。学前教学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多数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课程,学生在底下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利用全新的师生交流互动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玩与学交叉的教学方式,增进师生感情及相互交流,由此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在教师身上,进而才可以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创新教学模式及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将教师是教学主导的观念思想进行转变,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及教学目标应该将学生作为主导,重点培养学生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所以对课程结构进行创新是极为必要的。理论教学主要追求的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那么儿歌弹唱教学就应该与伴奏进行有机的结合,再融入具体的实例教学,最后再通过相互配合及课堂联系,才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针对教学手段而言应该具备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应该认真示范并指导,并且对于儿歌弹唱的教学形式应该合理利用分层教学法,按照教学课程,把单一的教学方式转换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由此才能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及课余练习的热情及积极性。
(三)重视声乐教学
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发声练习为主,同时教师应该进行仔细的示范,再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着重重视集体发声的效果以及歌唱学习效果,还应该注意学生在发声及歌唱练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着重进行讲解、指导及示范。在练习发声时,学生应该反复练习一些固定的声乐曲目,通常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较为间断的曲目让学生展开基础与练习,由此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练习的热情,并积极鼓励学生上台演唱,由此对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展开声乐教学时,教师应该不断对学生讲授各式各样的发声技巧,详细的讲述歌曲中蕴含的感情、含义以及创作背景等,促使学生能正确了解歌曲的意境,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可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声乐知识,从而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幼儿声乐教学模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儿歌弹唱能力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若想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就需要对所有的基础技能进行充分的了解并能灵活应用,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质量及学习成果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儿歌弹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