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呐喊》一书中鲁迅的人格特征

2019-01-15冯舒苑

山西青年 2019年12期
关键词:呐喊阿Q抗争

冯舒苑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一、《呐喊》由来追溯鲁迅

《呐喊》写于1918年至1922年,鲁迅是经过了自我反省,在怀着巨大的怀疑和否定,有了一种生命本体性的黑暗体验之后,走向五四新文化运动的。[1]他想要冲破那种黑暗,若将这些国民的黑暗和束缚比为铁屋,而鲁迅则想让这些国民主动从铁屋子里面走出来,所以不免有了他的呐喊,鲁迅在《呐喊》中也提到了呐喊的由来。明治维新让鲁迅意识到国民之愚昧,时代之混乱。于是乎欲唤醒愚昧的国民,反抗那个时代的迂腐、寂寞和黑暗,我们由《呐喊》中的人物形象借此来追忆一下那个时代的鲁迅。

二、从鲁迅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看其人格特征

(一)内心自我的“挣扎”

《狂人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病态的“我”,迫害妄想症的“我”以及吃人的环境和“我”眼中吃人的人,无一不显现出封建社会的吃人的本质。作者的呐喊,四千年来吃人的封建社会。鲁迅对于整个病态时代的批判,给人一种绝望中的挣扎之感。狂人的疯狂,对身边每个人都想吃人的一种病态,他以绝望者的眼神审量着这一切,却又苦苦的与之作抗争。此刻的鲁迅是挣扎的,绝望而又想要打开希望的大门。高长虹曾说鲁迅的《呐喊》给人有消极之感,精神上得不到很多鼓励。[2]总有一种压迫在里面,我想可能与鲁迅内心自我的“挣扎”是分不开的,他的痛苦与绝望,在那个时代不断的进行内心自我的矛盾与挣扎,想要挣扎反抗出一片光明来。

鲁迅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内心的挣扎让他痛苦彷徨,让他自身好像在一个漩涡中,旁人走不进去,他自己走不出来。他渴望看到前方的光芒,于是他不断地与自我抗争着,正是由于内心的矛盾从而使他创作出的一个又一个人物拥有灵魂的独语,让人震撼。

(二)在“黑暗”中前行

《狂人日记》中月光的出现黑暗中散发着光芒,漆黑的魅影在月光下活动,透漏着一股凄凉与绝望的声音。折射出鲁迅身上自己的阴暗面,在鲁迅的作品中这种黑暗面有很多,《野草》中月色的寒光,《彷徨》中底层的阴冷,杂文中的随感录以及早年热爱翻译的鲁迅翻译的沉重凄惨的系列作品等。细心研读都可以发现鲁迅内心喜欢咀嚼这种黑暗,总感觉那种黑暗面与鲁迅内心是心意相通的。鲁迅自己也曾说道,“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偏激的声音。”[3]

大千世界在那个吃人的社会,一切好像都是虚无缥缈而又真真切切着实存在过的。国民的精神层面好像被所谓吃人的黑暗社会同化了,他是阿Q,是孔乙己,是闰土。正是因为对光明的向往,黑暗的鞭挞,从而在文学上散发着他的独特魅力。

(三)“看客情结”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4]一个人之所以沦为麻木的看客,不仅缺乏同情心,与他们自身对生命的麻木也有很大的关系。譬如阿Q自尊浮夸,被人欺负践踏却利用自己“精神胜利法”来在未庄村生存。更令人深感寒颤的是,群众的置身事外与对生命逝去的理所当然,阿Q固然不知道怜惜别人的生命,可是他对自己的生命竟也没有没有多少感知。他在被拉去杀头时,直到临死时才感受到了恐惧。一个对生命麻木的,失去感知的人,是多么让人惋惜扼腕呀!

鲁迅看着世间万物起起落落,借“看客情结”来呐喊着人世之悲凉社会之黑暗。他不想当一个庸庸碌碌无为被同化的一个人,因此,他不断的塑造一个又一个人物的魂灵来唤醒国民的灵魂,拒做看客拯救这个他眼中封建摇摇欲坠的时代。

三、小结

鲁迅的《呐喊》中的小说反应了与时代抗争的主体意识和对生命的敬畏,此外,还有鲁迅自我的呐喊,矛盾与挣扎,以及他的独特的情结。通过分析小说的各类人物形象,可感受到鲁迅对那个黑暗的时代赋予反抗。他笔下的“看客”,成为他强有力的呐喊,虽不能即刻拯救当时深受毒害的国民,却利用自己深邃的思想创造出有灵魂的人物来与那个时代作抗争。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凝聚了他的呐喊彷徨迷茫虚无,却掷地有声。他呐喊,他反抗,他痛恨黑暗的时代。用他犀利的目光看着芸芸众生,看着社会的黑暗,人性的丑恶,社会的腐败,想要从中汲取一点光明。因此,品读《呐喊》这部作品,我们从作品由来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时代来对作者内心展开深入解读,如此来研究鲁迅鲜明的人格特征。

猜你喜欢

呐喊阿Q抗争
Enabling the Movement
阿Q和老A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顺命或抗争,接着《天注定》往下讲
阿Q故事新编
阿Q正传
当代女性:由幻灭到抗争-评系列中篇小说《女人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