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动态分层教学模式
2019-01-15李晓娟
李晓娟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信息技术与高等院校教学的联合应用越来越普及。信息技术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供更多的机遇,再加上动态分层教学的联合应用,可以提升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原理
分层式动态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征及学习能力为基础,将学生分成两个或多个英语水平差异较小的群体。英语老师根据群体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布置教学任务,并以成绩为参照标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更多机会,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主要分为两种教学层次,分别是显性教学层次和隐性教学层次。显性教学层次是以某个公开的标准进行排序并开展教学的,没有班级的限制。而隐性教学层次主要开展于班级教学中,有助于老师开展个性化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大学英语分层式教学已经呈现了一种新的教学趋势,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最大程度的减少学生差异化对教学质量的影响[1]。
动态分层式教学模式的原理主要有三个:一是成败原理。俗话说:不论黑猫还是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高等院校的教育事业中,当学生成功处理难度较大的问题后,往往会期待对难度更大的问题进行探究;当学生在长时间仍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就会失去信心,继而产生较强烈的厌学现象。二是因材施教。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思想学家孔子和韩愈曾主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即因材施教。这种教学原理可以鉴别学生的综合素养,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教学活动,继而提升大学的教学质量。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以同一个标准要求个体差异较大的所有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情况开展教学计划,这也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要求。三是以人为本。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过于突出老师的教学地位,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分层式动态教学模式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将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教学开展的所有活动都以学生为原点,激活学生的主动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观察者的身份监督学生的学习状态,满足学生对教学的个性化需求;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对学生的三观形成进行的正确引导,以科学的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积极性,并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大学英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动态分层教学探究
(一)大学英语动态分层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构建的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突破,不再以老师的纯板书讲授为主,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将枯燥、无味的教学知识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图片、文字、声音和录像等等。学生在学习大学英语的过程中,接收到知识点有机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加语境的真实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和分层式教学模式的融合加入,丰富了大学英语“听、说、读、写”四个主要模块的教学资源,为老师的多样化教学提供便利。例如:老师在开展听力教学时,可供学习的听力材料有《大学生体验式英语教材》、《新概念大学英语教材》、《大学英语听说训练教材等等》,增加了老师的选择难度。将分层式动态教学模式加入到听力教学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近期的听力成绩,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推荐适合学习的听力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最大程度的开发自身的听力潜能。而且,信息技术可以为老师提供一个管理学生学习情况的平台,方便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建立档案并更新,为后期开展评价奠定基础[2]。
(二)教学内容的动态分层
老师需要“吃透”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以教学大纲为辅助制定各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再将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分层式动态教学。例如:当老师开展听力教学时,学校提供的教材为《大学英语听说训练》(第三版)。这本书中的听力训练内容安排比较科学,难度呈由浅到深的模式。每个单元都由技巧练习、语言练习、口语练习和听力延伸训练四个模块组成:其中技巧练习涉及的内容较简单,包含两个模块,可以分别对学生的听力技巧和交际口语进行训练;语言练习需要学生对两个篇幅较短的文章进行理解,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控能力;口语练习是以上述文章的内容和日常交际用语为基础开展的;听力延伸训练是难度较大的课堂听力练习。老师在应用这个教材开展课堂听力训练时,需要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进行分层式动态教学,以成绩为参考标准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于英语基础较差且学习能力较差的A组学生应该要求其完成技巧练习和语言练习,将口语练习作为延伸教学内容;对于英语基础一般且学习能力一般的B组学生应该要求其完成前三项练习,将口语练习作为延伸教学内容;对于英语基础较好且学习能力较强的C组同学应该要求其完成四项练习。长此以往下去,A组同学积累的基础知识点越来越多,当其能够自主完成口语练习的相关训练内容时,即可升为B组成员。而且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上述四部分教学活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将复杂的语法知识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深刻刻画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在阶段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再加上老师的正向引导和鼓励,提升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效果和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动态分层
上文中已经举例对学生的动态分层进行说明,就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分层教学。但这种分层模式并不是一直不变,需要老师定期进行考核,不断调整各个教学层次中的人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学生的荣辱心、攀比心较强,老师应该将这种层次编排尽可能的弱化,只作为自身教学时的参考标准,不要在班级中大肆宣扬。这不仅可以保障老师正常的开展教学,还可以对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保护,防止大学生出现“破罐子破摔”的不理智学习行为。
(四)作业布置的动态分层
作业的完成情况是老师评判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参考标准,也可以对学生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训练。因此,老师在开展分层式动态作业布置时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例如:在开展大学英语写作训练时,老师可以以“春天”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以信息技术为写作环境,布置相应的写作训练内容。学生在完成写作后,发送邮件到老师的邮箱中,提升老师的批改效率[3]。
(五)评价机制的动态分层
评价机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既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评价中改良自身的缺点,还可以为学生学习大学英语获取新的思路。通常分为两种评价形式:一是形成性评价机制,需要参考学生的课堂状态、出勤情况及作业分数等等,综合性较强;二是终结性评价机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其中第一种评价机制常开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时,老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让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无定向相互批改,并让学生根据评价建议完善作文,实现共同进步的理想化教学。
三、结论
综上所述,想要大学英语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就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程作为基础开展分层式动态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再加上信息技术的辅助,提升大学英语与学生和老师的需求契合度。但这种分层式动态教学在开展隐性分层教学时不宜让学生知晓,防止学生出现自卑心理,弱化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