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干预对策分析
2019-01-15闫梁燕
闫梁燕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基础是健康心理的形成。当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教育技术越来越先进,课程内容和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可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却呈现出现增长的趋势。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与中学相比,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各个省份都有,农村、城市的都有,家庭背景各有不同,有的学生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的学生父母是工人,有的学生父母是农民,家庭教育背景和经济条件相差悬殊,有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另外,离异家庭、单亲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家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和偏执等心理问题。
(二)学业问题
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自主学习,与中学相比,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大学生由于一时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而会导致缺乏学习目标、学习劲头不够、学习兴趣丧失等问题。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上很多方面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等消极负面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大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倾向越加严重。大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要考取英语、计算机、驾照等一系列证书,这种超负荷的学习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因而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三)就业问题
求职择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加重了大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的杠杆,如何规划长远的发展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困扰和忧虑,使他们感到矛盾和彷徨。大学生在这一择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
(四)恋爱状况
进入青年期,大学生的性心理发育相对成熟,对情感有强烈的要求,恋爱与性问题不可回避。但是,在感情问题上,大学生往往会因为理想与现实的较大落差而产生失落感。一些大学生会出现与异性交往困难,或因恋爱、单相思而痛苦等。由于性知识的缺乏,一些大学生会对性冲动的不良反应产生焦虑和自责,由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五)人际交往问题
进入大学,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些大学生会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存在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上的较大差异,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更好的与人相处,一些人际交往的基本基本技巧还不具备,因此,会出现孤独、自卑、无助、嫉妒、猜疑等心理体验,进而引发心理问题。
二、干预措施
(一)新生入校心理普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愈发受到各方面关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也随之提高。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一环,大学生从一入校起,学校就进行相关的心理普查,及时发现问题,把所有的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为以后心理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二)新生入校全面开设心理学课程
学生在中学时期,主要学习文化课程,对心理学课程涉及较少,对什么是心理学也不清楚,心理学知识基本是一片空白。因此,学校在大一新生入校第一学期开始,就全面普及相关的基础心理学课程,讲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心理学有全面的认识,并且自我对照,自我调试,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自觉调节和控制情绪,老师加以引导和解惑,从大一开始就消除学生的心理隐患。目前高校基本都在大一学年普及心理学基础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教育。
(三)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还应建立起上从学校和院系,下到班级和宿舍的四级心理网络机构,掌握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心理问题。建立心理问题的防御机制,对存在的问题做到尽早发现、及时处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持久性。
(四)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从学院还是教师自身都要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增强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高校可以通过讲座、讨论、培训等方式,对教师、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进而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服务学生,而辅导员又是学生离开家长以后最亲近和最值得信赖的人,所以不仅要关注学生日常的学业问题,更要跟学生及时沟通,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动向。从新生入校起,密切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从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点滴开始,为学生着想,和学生敞开心扉,与学生沟通,慢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或许刚开始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逐渐变成深入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辅导员对自己发自内心的如兄长如父母般的关心,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此外,辅导员还要针对大学四年的不同特点,分阶段、有计划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一年级新生主要是从高中到大学的适应问题;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老生面对新的情况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学业压力、恋爱问题、考研和就业的迷茫与压力等等。
(六)加强班干部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助作用
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占主导地位,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班干部的作用也必不可少。班干部每天跟同学们在一起生活、学习,负责班级的日常工作,与同学们的接触比辅导员更多,能在第一时间发觉心理健康异常同学并向辅导员老师反映情况,配合辅导员老师及时的把控学生心理危机。同时,定期召开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会议,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向,在宿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健康、积极的宿舍氛围,预防和矫正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其成长成才的基础因素,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可能在社会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发展。现代社会压力大、就业难的局面,导致了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使大学生心理失衡。因此,必须从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等几个方面共同努力,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为以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为培养心理健康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