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9-01-15程首一

山西青年 2019年12期
关键词:成员群体德育

程首一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当前,非正式群体在学生群体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的研究群体,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其形成基于心理相容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群体规范,这与正式群体有很大的区别。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为正式群体,忽视了非正式群体存在,而非正式群体作为潜在的教育资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及其特征表现

“非正式群体”是指基于爱好、情感、利益、需要等心理相容,彼此间自发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性人群组合。该群体内部成员间缺乏明晰的角色分工且没有地位差别,也没有特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仅遵循着共同的心理范式和相似或相同的价值追求,带有着鲜明的情绪情感色彩,满足了成员的个性发展需要。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特殊性和复杂性令其表现出的特征不同于正式群体,具体可概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发性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广大学生群体在日常互相交往中基于爱好、情感、利益、需要等自发且自愿结成的。该群体的形成不需要经过特定组织的批准,不受时间、人员、地点的限制,没有固定形式和群体规范,与正式群体一起存在于广大学生群体当中,具体自发性特点。

(二)流动性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以情感维系,个体的自我意识均较强,且组织内部又无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使得成员间很容易因志同道合相聚,因话不投机相散。另外,每个人因为角色和身份的不同可能存在于多个非正式群体当中,成员具有不稳定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该组织的流动性。

(三)核心人物的权威性

每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尤为明显。大多数核心人物之所以能成为群体的核心,其身上往往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气质特征,在众人中能脱颖而出,具有较高的威信,受人敬仰。核心人物引领着群体的价值取向,控制着非正式群体的发展方向、进程和规模,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在其学生成员心目中的地位有时远超正式群体中的学生领袖,甚至是老师。

(四)排他性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之间高度信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而对于非正式群体以外的成员则在存在心理距离,不会与其交心,会有所防范和排斥,表现出一定的排他性。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行为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以其特有的功能影响着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其存在和产生的影响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

(一)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非正式群体中,群体成员能更好地体验到群体生活的趣味,获得更多的安全感、满足感、认同感,得到心理支持,保持情绪上的稳定,有利于自信人格的建立。此外,在非正式群体的人际互动和关系维系中,学生更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也能更充分认识到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其意义所在,懂得要寻求群体目标与个人理想价值之间的平衡点,避免了独立发展个性的弊端,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另外,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交流沟通更为顺畅和快速,这对德育工作者而言是好的,可以就此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意见和建议,有利于民主气氛的形成,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

(二)小群体意识倾向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度

非正式群体虽不及正式群体人数庞大,但却极具凝聚力,成员间的思想观念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非正式群体目标和正式群体的目标相左,非正式群体成员就会对外产生排斥的态度,形成群体性的对抗,干扰正式群体组织目标的实现。表现为不服从说服教育和学校的教学管理,对师生关系或同学关系产生破坏性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度。

(三)群体核心人物的态度和行为取向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在非正式群体当中,核心人物往往主导着群体价值取向。当其认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方式和内容时,会对学校的思政工作持以积极的配合态度,并充分发挥其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影响力,带动身边的群体成员主动参与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当中,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而如果群体成员对学校思政教育观点保持不认同的态度,内心和行为会表现出抵抗,在群体当中,由于其号召和影响力,对群体其他成员造成不良的带动作用,对整体思政工作开展有效性造成不良影响。

三、开展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培育非正式群体成员形成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相融合的一致性目标

群体成员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源于群体目标的设定,因此对高校德育工作者而言,在开展工作时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不同非正式群体的群体目标,以及各个群体的目标在不同阶段的呈现特点,正确认识、区别对待、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形成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相融合的一致性目标,切实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淡化非正式群体成员群体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减阻加力

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会随其参与的群体数量增加而逐渐弱化。如一名学生加入一个群体组织,他就会有较强的角色意识和归属感,但其若同时加入多个群体组织,价值取向就会趋于多元化,相应的角色意识与归属感便会削弱,群体意识会淡化,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特点。积极鼓励其群体成员多多参与到不同的群体组织当中,通过不同群体之中多元化发展目标,逐渐淡化群体成员中存在的个人意识、小集体意识,减少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造成的阻碍,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重视非正式群体中中心人物的带领作用

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对群体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起主要引导作用。高校德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者更应该重视起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其在群体中的引领力和示范作用,通过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等深入学生内心,将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理念输出传递给每一名成员,做好学生工作。同时,对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要积极鼓励核心人物参与其中,利用其在群体中特殊地位和号召力辅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主动作用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采取的是直接灌输的说教方式,极易引起学生不满,令其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影响德育工作开展效果。其实,对于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来说,要充分相信我们的学生,尤其是作为已经步入大学校园、即将迈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积极地引导和鼓励,主动为其营造自我教育氛围,搭建自我管理平台,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由被动变主动,扩大高校思政教育成果。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群体,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迫在眉睫。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该群体,积极利用和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正向作用,抑制或消除其潜在的负面影响,提升思政教育成效,进而为高校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猜你喜欢

成员群体德育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