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关于清代碑学批评的批评
——马新雨《清代碑学研究与批评》评述

2019-01-15王力春

艺术品 2019年1期
关键词:碑学康有为学术

文/王力春

清代的碑学发轫于阮元,继兴于包世臣,至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而集大成。碑学观念对峙于帖学书法传统,对晚清尤其是近一百年的书坛影响至为深远。但是,由于历史局限和概念先行,碑学理论有着诸多先天不足,确有考证源流、正本清源的必要,当代学人要从根柢上批评和扬弃碑学理论之得失。鲁迅美术学院马新宇先生所著《清代碑学研究与批评》一书,就是对清代碑学理论进行全面梳理的学术力作,可称之为“清代碑学批评的批评”。

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通论,下篇为专论。上篇纵览清代碑学观念发生的视域和时域的大背景,剥茧抽丝般层层厘正、鞭辟入里,加之以通达说理与图文并茂,使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恰切地重新审视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人为因素和理论漏洞。下篇则以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为批评对象,在阐明该书的理论变法动机和学术架构基础之上,对康氏的碑学建构和批评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再批评,并对整个中国书法史的经典传承线索进行了系统的贯穿和反思。

该书针对以《广艺舟双楫》为主体的清代碑学论点和论据,进行了层分缕析的提炼,并引经据典、熔铸古今,提出了一系列独具慧眼的学术见解,代表了当代碑学学术研究的新高度。具体来说,诸如对碑学概念生成机制的耙梳,对篆隶复古与碑帖之争问题的考据,对中原古法与晋宋风流的书法史学意义的分析,对康有为“书为形学”观点的抽绎衍说,都具有很高的理论深度。同时,作者所提出的“原生状态”“静态解析与动态还原”“常态书写与非常态书写”等一系列概念,都对书学研究以及书法创作具有一定的坐标式的现实意义。

康氏自谓“康圣人”,而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由此可见康氏好大喜功、以书法比变法的性格特质。双楫,本义为双桨,喻指艺海中的文学和书法,其名本于包世臣《艺舟双楫》。但是,到了康南海《广艺舟双楫》这里,双楫变成了单楫。揭开碑学历史的“人工面纱”,并找到“碑学工厂”的原初动机与理论递延线索,这正是《清代碑学研究与批评》一书的重大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碑学康有为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从学碑到“碑学”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碑学·形学
康有为藏西夏字书《同音》残叶版本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康有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