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2019-01-15谢建水郑小钢杨志强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谢建水 郑小钢 杨志强/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江苏高度重视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素质提升和能力创新为核心,以农机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机人才队伍,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精准施策培育素质优良的农机人才队伍
以涉农科研院所为依托,争取人才培养资源。坚持整合利用农机人才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与科研院所沟通协调,以项目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争取人才培养师资和教学设施,通过开展农机实用技术研究、人才交流以及宣教活动,吸引年轻专业人才充实农机人才队伍。目前,全省13个省级重点农机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中有6个涉农院校授牌为省级农机人才基地,部分涉农师资已列入省级农机教育培训师资库。
以农机服务体系为抓手,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以省市农机鉴定工作站、市县农机校、各级农机推广和监理等服务体系为抓手,发挥好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协会等为补充的省、市、县三级农机培训体系作用,积极争取省级财政专项扶持,逐年加大投入,不断为农机人才培养和技能专业培训提供良好设施和有利条件。目前,全省建成农机化学校50个、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80个、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60个、省市两级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14个,为全省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机教育培训发挥积极作用。
以农机扶持项目为支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实施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农机从业人员参训积极性,不断提升农机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建设能力,农机人才队伍技能水平明显提高,累计完成获证奖补超10万人(每年19000余人)。通过基层农机人员培训项目,对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师资分类施训,为基层培养师资人才队伍,近年来共完成省市两级师资培训近万人(每年2000余人),带动各市县开展基层农机各类培训达10万人次。通过实施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项目,加大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基层农机合作社组织化管理能力,为合作组织培养合格管理人才,累计完成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管理和使用技术培训近万人。
以技能人才选拔为引导,促进技能人才发展。通过组织一年一度的农机职业技能竞赛,带动市县开展技能人才选拔活动,促进基层农机手技能水平提高。通过江苏技能状元大赛平台,主动争取将农机技能项目列入大赛内容,打造农机职业技能竞赛品牌特色,激发广大劳动者和农机人才队伍创业创新活力。通过组织参加部级农业农机技能大赛,扩大农机技能人才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影响,调动农机从业人员参赛积极性。这些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在全省广大农机手中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查漏补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尚存制约
学历不高。数据显示,全省农机行业管理人员本科以上学历为38.4%,有学士学位以上的只有15%;专业技术人员本科以上比例为43.1%,县级农机人才中本科学历占比不到20%;社会化生产经营服务人员大多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以初中以下学历为主。
对口专业人员不足。在农机管理队伍中,仍有31.97%人员属于非农机专业;县级农机人才中,部分农机管理人员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社会化生产经营服务人员大多关注农田作业,对如何经营管理关注较少。
年龄结构有待优化。全省农机管理人员年龄大多集中在46~50岁,其次是51~54岁,人员年龄结构相对老化。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中,50岁左右的人员占70%以上,乡镇从事一线生产的农机手90%以上超过50岁。农机生产经营服务人员中,以50岁以上人员为主,少数年轻从业人员也是在父辈的带动下在农忙季节从事临时性作业。
找准目标创新农机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拓宽培育对象。一是培育农机管理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这就要进一步拓宽服务功能,为一线培养更多管理骨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更好地为农机基层一线提供服务。二是培育农机技能人才。农机技能人才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的骨干力量。要积极探索建立培养形式多样、评价方法科学、岗位管理规范、保障措施完善的农机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技能人才队伍。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随着农机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和服务组织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的显著特征。新时代呼唤新农民,要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原则,着力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有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创新培育模式。探索“预约培训”“网络会诊型”“动手施教型”“走访调研型”等多种培训模式,准确、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机人员遇到的问题。组织好“三个课堂”(田头课堂、大棚课堂、库房课堂),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形成“村村是课堂、时时能培训、身边有教员”的氛围。加强农机人员继续教育和技术交流,发挥省级农机人才基地、农机化学校等阵地作用,有针对、有计划地组织农机人员进行政策理论、科技知识辅导。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师资库,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等建设,形成教育培训合力。
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评选业务骨干、拔尖人才,加大对优秀农机人才的奖励表彰力度,增强其荣誉感。制定激励政策,落实农机科技人员的相应待遇,采用多种形式激励农机人才的积极性。逐步引入竞争机制,按需定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