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言论责任感缺失的成因分析

2019-01-15宋子文邵晓萍

山西青年 2019年13期
关键词:责任感言论思想

宋子文 周 通 邵晓萍

(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366)

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

第一,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传播。个人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价值实现的价值观,忽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部分大学生受这种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更加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利益选择,强调自我存在、个性发展与个体自由。[1]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易忽略言论是个人的权利,也是责任义务,容易发表利己主义言论、甚至造成缺乏担当的网络旁观主义,不利于增强大学生网络言论责任感。

第二,历史观上的虚无主义的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是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质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刻意编造和扩大实践中出现的曲折和错误,否定和歪曲革命与建设的历史”,[2]捏造历史事实,黑化历史人物和民族英雄,蓄意制造混乱。在大学生放松警惕的情况下,灌输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使大学生不能够正视历史,将造成部分大学生客观理性的言论责任感缺失。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

第一,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未被弱化。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压力越来越大,部分高校的教育为追求一定的教育成果,忽略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的信息时代,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培养,容易使大学生压力过大,内心的情感得不到一定的排解,进而会借助网络的虚拟平台,发表一些严重情绪化的言论,容易导致网络暴力事件等不良行为。

第二,教育方式与教育效果契合度待加强。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个人教育需求的关注。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大突破,但是大多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只是将理论传授与多媒体技术进行简单的结合,未能充分运用网络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宣传及渗透,对于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引导明显的不足。甚至,部分老师受课时量的制约,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大大降低。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一,“网络水军”助长负能量传播。“网络水军”所营造出的虚幻势力对不少造谣者构成了支持声势,因此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大肆利用起来。某些“网络水军”随意发表、回复一些帖子,散布不负责任的虚假言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网络舆论环境。部分不良商家甚至花钱雇佣一批网络水军来帮助其无限转载、评论,大肆传播,扩大其影响力,从而引起观众的注意力,使得某些负面信息瞬间变为热议话题。

第二,某些“意见领袖”的蓄意煽动。意见领袖在很大程度上都以榜样形象而存在着,然而部分具有仇视社会心理的意见领袖,往往会借助着社会公众对他们的信任而蓄意散播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也有一部分意见领袖利己主义倾向十分严重,对于已掌握的信息进行自由加工,通过操控舆论方向盘,无视他人及社会国家的利益。当代大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容易被意见领袖的光环效应所迷惑,诱导发表缺乏言论责任感的网络言论。

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不高

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不同媒体的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

第一,对媒介道德的认识不足。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身心逐渐发展完善阶段,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其中部分大学生对媒介道德层面的认知较薄弱,易对网络信息产生错误选择倾向,同时部分不良网络商家在背后推波助澜,进一步削弱了部分自律意识薄弱的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易受利益驱使,导致大学生发生网络媒介道德失范现象。

第二,对媒介信息缺乏批判意识。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外界事物一味地趋向认同、服从,缺乏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猎奇心理较重,加之思想不成熟不完善,对事物无法形成正确的认识,尤其在触及未知事物及相关领域时,容易曲解网络信息,这种大学生缺乏对网络媒介批判意识的表现,无不影响着大学生言论责任感的培养。

第三,网络人际交往选择不慎重。正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交友的圈子实际上是个人对外在事物的价值取向以及为人处世的一种反映。社交圈在传播积极正能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某些不良价值观的滋生地。特别是部分大学生讲哥们义气,在一起上网聊天、游戏时更是脏话连篇,无形中对部分大学生的网络言论责任感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

猜你喜欢

责任感言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思想与“剑”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他们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