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双创”教育与传统手工艺协同发展
2019-01-15毛辰鑫
毛辰鑫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高职“双创”教育往往过于重视创业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自身基础素质的培养和创业精神的传承,使得许多优秀的创业项目进入市场后迅速“夭折”。与此同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传统手工艺术也面临传承中断、缺乏创新、手工艺与机械化生产相矛盾等困境。二者看似并无关联,但却存在协同发展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对几所优秀的高职“双创”教育与传统手工艺专业建设及其专业课程的具体教学方式与课程规划方案的调研考察得出一些粗浅的结论。
一、协同发展
协同论是1970年来形成的新型学科,属于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创始人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和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在协同论看来,世间万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有些系统看似完全不同,却有着深刻的相似性。在宏观视野下,各系统之间并非毫无关联,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
所谓协同发展,就是将两种以上不同个体或者系统进行协调,互相协作完成某一共同目标,从而达到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效果。协同发展已被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认定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高职“双创”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现状
“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主旨,如何在职业技能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精神有效的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当中,是当今各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然而,由于创新创业课程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使得许多高校对其课程的开展缺乏经验,使得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职创新创业课程定位模糊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院校并未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各专业当中,而是单独作为公共选修课程来定位,课时量少、课程安排不合理。这就使得其课程效果较差,许多学生并未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学到创新创业的基础技能与意识。
(二)高职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教学资料
在师资方面,许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大部分教师缺乏实际的创新创业经验,院校方面也未开展专项的教师培训、激励机制。师资队伍的匮乏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长期得不到发展与提升。同时在教材方面,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使用模拟公司创新创业的实训材料作为课程教材。虽然能提升学生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创新创业认识,但其内容局限性较大,课程学科独立性不足,没有专业性、科学性的系统化教学框架,不能与各专业学科有效地进行结合。
(三)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不足,缺乏实践机会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忽略了对创新创业意识和基础素质的培养。同时,对国家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的误读,导致许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空有其表。此外,许多高职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忽视对创新创业实践案例的解读与模拟教学,成绩考科方式也是运用普通的理论知识考试,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机会。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不足。这都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差,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管理得不到提升。
三、传统手工艺与高校教育对接现状
传统手工艺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中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几千年来不断滋养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手工业逐渐被高效率的机械化生产所代替,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及文化土壤遭到破坏,越来越多的珍贵手工艺随着传承的中断而消失。在如今“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传统手工艺作为拥有低碳、环保、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等诸多优势的产业形式,给高职院校新型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大力发展传统手工艺对接专业,为传统手工艺提供发展平台,运用自身的人才、技术、资源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传统手工艺中所蕴含的文化力量也为高职院校特色化教学发展提供了好的方向。然而,由于传统手工艺的教育主要注重技艺的传承,往往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更缺乏专业就业规划,这都使得其专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
四、高职“双创”教育与传统手工艺的协同发展的途径
由此可见,高职“双创”教育与传统手工艺存在着许多内在的契合性。首先,二者的发展与建设与国家大力发展经济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将成为高职教育今后的主要目标。其次,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各自经受着市场和社会的考验,如何将二者在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科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前进,需要更好的做法。
(一)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目前多以校内课程模式进行,缺乏与社会行业的对接。而传统手工艺行业则多已经历过市场的考验,有着丰富的市场实践经验,在课程教学模式上将二者进行对接既可以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带入课堂,又可以为传统手工业注入先进的创新理念,拓展传统手工业的发展途径。如江苏旅游学院的玉雕与漆艺专业。学校将扬州当地著名的玉雕手工艺和漆艺作为工艺美术学院重点专业进行建设,为其提供完整的实训设备、搭建完善交流平台,使其迅速的发展成为优秀的示范专业。同时,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科学合理的引入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运用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有梯度的渗透到专业课程当中来,通过实践性调研挖掘地域手工艺文化习俗,并将其融入课堂,使得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照专业发展方向有一点的指向性,体现了传统手工艺专业的市场特点。合理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也具备了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发展方向,也为扬州当地玉雕与漆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提升师资教学力量
目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托于本校教师相关专业教师开展,公共课程则主要依托于就业指导部门进行,强化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迫在眉睫。虽然可以聘请企业人员来校进行指导,但这类人员往往缺乏教学经验,其效果并不可观。而传统手工艺大师虽然有一定的师徒教学经验,但大多并未接受过科学的教学技能培训,在面对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大等问题时,并不能很好的达到课程预期效果。因此,学校应该多开展教师培养活动和项目。比如,定期组织各专业教师进入企业挂职学习,开展各院校直接教师专业实践交流学习活动,组织外出培训,建设大师工作室邀请著名工艺大师来校入驻参与到专业教学当中来。通过互相的学习与交流提高师资力量。
(三)“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工匠精神”是传统手工艺中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指的是对待所从事的事物的一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在李克强总理关于“弘扬工匠精神,永攀质量高峰”的报告提出后,“工匠精神”已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导精神。而在高职“双创”教育与传统手工艺的专业建设中正好涵盖了对这一精神的发扬和传承,每一个从事手工艺专业的教育人员在工作中更能深刻的学习体会其含义,学生在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同时更能树立完善的处事态度与专业素养,精益求精的传统手工艺态度也能为“双创”教育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手工艺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提高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丰富和完善文创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在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同时为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