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有个“脱贫托牛所”
2019-01-15郝玉,郭燕
天山脚下,美丽的新疆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努尔加村像一颗绿宝石一般镶嵌在大地上。今年42岁的张峰从小生长在这里,但若是你在村里询问起他的本名,恐怕鲜为人知,因为村民们都习惯唤他的乳名——“六六”。
不过,“六六”这个名字真正变得家喻户晓,是从他在村里创办“托牛所”开始的。
20世纪80年代起,在努尔加村定居的哈萨克牧民就有养奶牛的习惯,但多以散户为主,加之缺乏饲养技术,牛奶产量少,销路难寻。
“六六”意识到,要想不再过穷日子,就要摒弃“散养”的养殖观念,于是有了办“托牛所”的想法。
“就跟托儿所一样,你把牛放在我那儿,牛还是你的,我帮你养,你还能拿200元托管费。”2008年,“六六”走家串户推荐他的“托牛所”,本以为会引起老乡的兴趣,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
靠一己之力说服牧民并非易事,“六六”只能寻求村委会干部帮助。经过村干部的“苦口婆心”,村民这才同意先试用一个月,如果效果好再签合同。
不久后,“托牛所”入住了第一批“客户”:70头奶牛。欣喜若狂的“六六”鼓足了干劲,起早贪黑,精心饲养,一个月下来,奶牛个个膘肥体壮,产奶量竟高出了3公斤。不光如此,他还为首批“入托”的奶农每人发放200元到350元的入托费。
尝到甜头的村民开始对“托牛所”有了信心,一些牧民甚至主动送牛“入托”。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到2009年,“六六”筹资300多万元,将“托牛所”升级为新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还专门聘请了饲草营养师,设立了实验室。
通过严格草质、水质、奶质等检测,2013年,这家合作社成为蒙牛“特仑苏”供奶基地。
打通了供奶渠道,牛奶就不愁卖不出去。一些原先对合作社持观望态度的村民,这下总算吃了“定心丸”。一时间,送牛“入托”的情景在村里随处可见。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多选择,“六六”鼓励大家把牛寄养在合作社当“甩手掌柜”,更欢迎牧民进合作社上班拿两份收入。
这几年,木黑亚提和他的儿子都在合作社上班,除去托管费之外,两人每月收入相加近万元。“以前养牛辛苦,还赚不上啥钱,现在工作体面了,收入也有保障。”
如今,“六六”的合作社已吸纳牧民380户,存栏奶牛2100头,年产鲜奶7500多吨。据了解,2017年努尔加村人均收入16800元,其中大部分收入都来自合作社的拉动。“六六”说:“以后还计划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建加工厂,走种养销一体化的发展路子,给老乡脱贫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