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增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感
2019-01-15杨萍王玲
杨 萍 王 玲
(1.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教务处,湖北 武汉 430015;2.空军预警学院基础部,湖北 武汉 430019)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祖国凝聚的热爱之情,也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无论古今中外,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延绵不绝的,也是贯穿所有时代的道德之核。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义务教育全过程,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可见,爱国主义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重点是青少年,指的主要是各级各类学生。因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广大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呢?应当说,各级学校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感,让广大青少年始终保持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崇敬心态,是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径。
一、爱国主义教育仪式不是形式主义
仪式是形式,但形式不等于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指片面地注重形式或表象而不管实际效果和事物本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方法,其典型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忽视客观内容,只做表面文章,不顾实际成效。形式主义是我们要坚决清除的“四风”之首,也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歪风邪气。而形式则是与内容相依存的重要范畴,是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从哲学意义上说,内容与形式是一对不可分割的范畴,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一内容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形式,同一形式在不同条件下也可以体现不同内容。好的形式对于提升内容影响力有重要意义,不合适的形式往往让内容得不到正确表达。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而言,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质内容,教育方式是形式。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让爱国主义精神入耳入脑入心,最终化为报国之行。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仪式感,就是让爱国主义精神迅速而稳定地沉积于受教育者心中的重要方式。
古往今来的统治者无不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问题。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自古注重“仪式感”。诸如婚庆、生辰、节日、拜祭、乔迁等涉及个人和家庭的重大事项,不同地域的人们虽在具体仪程上各有差异,但都有着十分正式的规矩和程式,操作过程往往庄严肃穆,仪式的主持、参加者身份乃至仪式时间、过程、环节都有近乎严苛的讲究,目的在于提升仪式感,表达人们对内容的极端重视。在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上,古代统治者往往用敬天、立祠、祭旗、颂歌等仪式来强化帝王将相、官兵百姓的爱国精神。人民群众对爱国英雄的拜祭,除立传建祠予以颂扬外,往往还将其神化或立节以示怀念。如端午节就是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武穆神庙就是对爱国将领岳飞的敬奉。这些庄严肃穆的祭典活动,决不是形式主义的表现,而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范式。现代西方国家亦然。如美国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往往要请明星来学校唱国歌,学生则注目国旗手按自心同唱国歌,以增强教育的仪式感;日本学校在开学典礼和毕业仪式上都有升国旗、唱国歌的规范;法国政府把每年9月最后一个周末定为全国“文化历史遗产日”,开放全国的博物馆以及爱丽舍宫、马提翁宫、波旁宫等历史建筑供人参观,让人们在接受历史文化薰陶中强化对祖国的热爱[3]。在这些形态各异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没有人认为这些仪式是多余的形式主义花架子,相反,参加仪式的所有人都十分庄重、虔诚,普遍怀着十分圣洁的崇敬心态,决不会有神不守舍、嘻笑打闹、胡言妄语的行为发生。可见,这些仪式对于厚植爱国情怀、凝聚民族精神有着重要价值。
二、仪式感不足是当前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学校素来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各级各类学校在党的领导下,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要位置[4],造就了一代代捍卫祖国荣誉与尊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血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和不懈奋斗。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公知大V公开诋毁爱国主义精神,少数素质低下的青年对祖国热爱之情也急剧下降,甚至出现抹黑中华历史、嘲弄民族英雄、背弃国家信仰等现象,以“精日”“哈韩”“崇美”为时尚。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当前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一些明显缺陷,如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手段较为单一、红色教育沦为旅游、对违反爱国主义要求的行为处罚不够严肃等等。但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我们认为是仪式感不足造成教育效果低下,使一些青少年对国家历史、国家形象、国家利益缺乏清醒认知,对民族文化、民族英雄、民族尊严缺乏崇敬之情,对爱国情怀、爱国精神、爱国行为缺乏理性态度。
一些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忽视仪式问题,造成学生爱国主义圣洁感低下。带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爱国主义教育仪式,能深深激发青少年心中对国家的虔诚、庄重、敬畏与专注,从而为爱国主义精神养成提供源源不绝的信念之钙。我们常常看到宗教仪式之庄严,其实这种仪式感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信徒对神的崇敬和崇拜,最终内化为信仰,变成无条件的敬畏。当前有些学校满足于爱国主义课程上过了,相关内容考试过了,甚至附近的红色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过了,却忽视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仪式,最终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对爱国主义缺乏崇敬心态。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大问题。
还有一些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虽有仪式,但仪式的严肃性不足,对不遵守仪式的学生缺乏处罚或处罚不重,造成学生对爱国主义缺乏敬重心态。当前学校大多有开学升国旗、重要典礼唱国歌、入队入团入党宣誓、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历史文化景区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英雄人物或“五老”来校宣讲爱国主义精神等活动。但在这些活动中,有的学校领导或老师本身就不够重视,认为学生学习好和保证安全才是第一位的,结果活动组织较为随意,教育效果差强人意。有的学生在各种仪式活动中不守纪律,嘻笑打闹,玩手机,讲小话,老师未能及时予以批评教育,学校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或处罚极轻,造成爱国主义教育仪式感不足,最终导致仪式流于形式。还有少数人在中外关系出现波折时即组织或参加排外活动、在出国后看到国家标志就有不分场合高唱国歌引发外国人不满的不当行为,这也是我们在教育中必须引以为戒的问题。
三、提升仪式感,厚植青少年爱国情怀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之中的六大任务之一。完成这一任务,从学校教育角度看,最重要的是要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使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坚定信仰,并自觉转化为报国之行。在教育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感,是当前提升教育效益的重要手段。其中,升国旗、唱国歌、宣誓和祭拜英烈仪式有着特殊意义,也是厚植青少年爱国情怀的四大重要抓手。
应当说,各类学校普遍有开学升国旗、重要典礼唱国歌和入队入团入党及缅怀烈士的宣誓仪式。但国旗该如何升,国歌该怎样唱,宣誓仪式应如何进行?其中关键在于要形成仪式感。严密的组织是仪式感形成和升华的必然前奏。譬如开学典礼和每周一早上,学校都应有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升旗前要安排好人员、场地、音乐、旗帜等物,时间要准确,队伍要严整,场面要严肃,穿着要得体,精神要饱满,仪式要规范,整个仪式过程要做到快、静、齐。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全员、整齐地站在前列。全体学生进退场必须做到秩序井然、安静肃穆,不能出现找不到场地或推拉拥挤现象,更不能有嘻笑打闹、高声喧哗、左顾右盼等行为。队伍按规定时间规定路线规定场地整齐入列后,全体人员肃立面向国旗。由值班人员向校长报告,校长宣布升旗开始。鼓乐队开始演奏国歌,旗手同时升旗,必须确保国歌结束时国旗正好到达旗杆顶端。升旗帜过程中,全体人员保持立正姿态,对国旗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还应同时行队礼),并循音乐节拍低吟国歌。升旗仪式结束后,值班人员向校长报告仪式结束,校长发布退场命令。各班学生循规定路线有秩序地先后退场,而决不能作鸟兽散,一窝蜂地跑出场地。升旗活动中不能掺杂别的事项,不能因人员集中,正好宣布其他事件,因为这种行为必然破坏仪式感,降低升旗仪式的圣洁性。宣誓仪式同样应注重形式,确保庄严肃穆和程式规范,决不可组织随意、程序随意、语言随意、态度随意。营造圣洁感、崇高感、庄严感是仪式的必然要求,学校主持仪式活动的值班人员应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学校主要领导应亲自筹划相关活动,提供各种保障,确保仪式严肃、有序、完整。一般来说,仪式时间不能太长,不超过半小时为宜。
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于引导和培养,升国旗、唱国歌、宣誓和祭拜英烈仪式则是培养其爱国情怀的重要手段。对各类仪式中组织不力、态度不严肃、破坏仪式的行为必须予以教育和处罚。学校领导、老师如果出现上述问题,应当以处罚为主,以示警戒。对于学生,则以教育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训戒、检讨等处罚,通过长期的约束,使之养成遵守仪式纪律的习惯。总之,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保证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的庄严感不断提升,从而让仪式成为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青少年信仰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