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筑行业智能化背景下的工程伦理观对高校土木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

2019-01-15葛健汤莺刘星君徐之鹏杨千立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年11期
关键词:伦理观土木伦理

葛健,汤莺,刘星君,徐之鹏,杨千立

GE Jian, TANG Ying, LIU Xing-jun, XU Zhi-peng, YANG Qian-li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1 建筑智能化发展态势

2012 年,我国将智能化列入“十二五规划”的九大产业,建筑智能化将成为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2018 年9 月,国务院再次强调在政策层面上加大支持建筑智能化的快速发展。而伴随“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工程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正由“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转变。中国工程行业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全行业智能化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建筑智能化系统,以对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监控技术的综合利用,通过对建筑的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实现对建筑物的智能控制与管理,以满足用户对建筑物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共享的需求,从而使智能建筑具有安全、舒适、高效和环保的特点。[1]它正深入的改变着行业的格局和建设理念,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随之发生着改变。高校肩负建设人才培养的重任,除了技能上的教育调整之外,对于行业智能化背景下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工程伦理观教育也要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更满足高校教育要“立德树人”这一核心 要求。

2 建筑智能化背景下的工程伦理观

建筑智能化背景下,工程伦理观作为一种工程师的价值导向,因其本身的“经验-认知-验证-认知”的发展规律,相对于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成熟而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有意识的思考和引导。就土木行业而言,一名高素质的工程师不仅要在个人技术能力上本领过硬,还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怀对于工程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兼系社会以及人文主义关怀,真正将工程与伦理结合到一起。

2.1 建筑设计方面

智能建筑讲求各要素的最优化组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始终要思考是否做到了智能建筑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利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建筑设计的针对性不强,设计图套用情况屡见不鲜。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投资与设计需求不符合,设计不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系统,设计人员对选用系统不熟悉,设计方面出现各种问题,很多情况下是实际工作人员的工程伦理观缺位引发的,比如责任感缺失,图快图简图效益等。

在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猛的情况下,由于技术壁垒,出现了建筑设计人员变成了流水工的现象。只将各部分进行简单的整合叠加,造成设计成品是建筑智能化的一个商品的堆砌产物,协调性和内外兼容性缺乏,整体性分析缺失。比如设计过程中直接依赖建筑智能化设计方式,希望通过“智能化”的便利,减少自己的工作量,丧失了设计的本意,对后期的建设和使用都挖了一个又一个的“坑”。建筑智能化的本质是要做到有利于人们生活,工程不只是工程,更要“为人思考”,这才是健康的工程,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大数据”的应用随处可见,但人的思想更为灵活,富于变化,这才是智能化的美妙所在。

2.2 工程施工方面

在工程建造过程中,现场施工时混乱现象频繁发生,现场管理层面出现的问题主要在于施工管理人员对规范的掌握程度不高。从人员维度出发,其原因总结为两点:第一,管理人员缺少相关处理问题的经验,对于施工规范不熟悉,无法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第二,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在某些特殊工程开展前,并详细研读相关注意事项,不足以指挥现场施工操作人员。工程施工最重要的是“责任”二字,这也是工程伦理观的重要内涵所在,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要对每一个环节负责,不仅要熟悉基本行业规范,掌握基本建筑施工准则,更要详细考虑环境,人文等多方面因素,承担社会责任。

2.3 后期运维方面

现今,建筑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但其售后服务却存在弊端。智能系统初始时往往完美运行,但随着使用时长增加,各种漏洞频频出现,却缺乏妥善的服务管理。有关数据显示,智能化系统中能正常运行仅仅只有20%,有部分功能运行的只有25%。建筑寿命平均在在70a左右,智能化系统的使用寿命却远低于这一数值,其根源在于工程师的不负责态度度以及维护技术人员的缺失,导致智能化系统运维中存在“建管脱节”等严重问题。

3 高校土木类工程伦理观教育改进的措施

随着建筑行业智能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越来越多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施工技术应用到工程领域,这不仅给建筑行业带来的新的飞跃与突破,同时也带来了工程伦理性质的问题。

中国拥有当前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是一个教育大国,特别是在高校高等教育方面,每年培养大批综合素质强,技术本领硬的高精尖人才,但就土木类行业而言,不少高等院校在土木类开课教学过程中,对未来工程师如何树立正确、全面、健康的工程伦理观仍缺乏成体系的教育模式。

3.1 打造“智能化”校园

高校素质教育倡导自主学习以及创新思维,因此,就高校学生而言,校园环境氛围极其重要。让学生更近距离地了解建筑智能化,明白“什么是智能化建筑”切身感受到其中的利弊以及可能存在的社会伦理问题,更好地体会工程伦理的深刻内涵,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措施。

为更好地引导广大学生适应建筑智能化的新形势,培育健康的工程伦理观,高校首先要从自身“硬件”做起,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校结构性变革,将智能化系统引入校园,通过技术,课程与建筑的结合,打造智能化校园,让校园智能化成为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态势以及培育新形势下工程伦理观的载体。同时,升级自身“软件”,借鉴现代管理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在智能化建筑的基础上,推行数字化管理,达成教育信息的无损交流,大数据融合分析以及各部门有效协同和智能化服务,让广大学生在智能化建筑以及数字化管理的校园环境中,融入行业智能化发展的大潮流中去,逐步做到在职业发展中切实践行工程伦理观。

3.2 创新精神与工程伦理观

现代社会发展以创新驱动为内核,高校教育也应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创新基础上开展工程伦理观教育,尤其是建筑智能化背景下土木类人才的培养。各高校应当从课堂教学方式入手,针对行业智能化发展现状以及工程伦理观的培育增设相关课程,通过加强学生对技术革新的认识,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将智能化建筑相关工程以及工程伦理学基础内容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建筑智能化,思考在新形势下工程伦理观应当如何去践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工程伦理观,将创新精神和工程伦理观的培养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 过程。

各高校应积极优化课程设计,简化传统训练内容,让学生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遭遇问题,自主探索得出设计思路,以简化问题,进而逐步解决问题,而非直接套用现有的设计思路,禁锢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导致学生设计千篇一律;重视毕业设计环节,结合学校教育实践与企业工程的项目设计,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到智能建筑工程中去,接触最有效的设计思路方法和最实用的施工管理办法,切实将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

在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建筑智能化技术,更深刻了解智能化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为用户创造一个安全、便捷、舒适、高效、合理的投资和低能耗的生活或工作环境,各系统都将直接服务于这一目标,这也是土木类伦理观在新时代的具体阐释。土木类工程伦理的实现离不开创新思维能力,这要求广大学生能扎实基础,开拓创新,提高专业技能和自身素养,兼顾职业规章制度与社会人文情怀,始终坚守最初的目的。

3.3 开放提高“知识站位”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同时也是一门在不断发展着的工程课题,这要求从业者能够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不断发展进步,因此对外交流极其重要。改革求新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应当注重国内形势与国外发展潮流的结合,积极促进工程伦理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一方面,高校应当抓住机会,适时邀请国外工程伦理学专家学者、建筑行业优秀的工程师等人才,就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工程伦理热点话题开展讲座交流。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选拔人才,就国际交流论坛以及海外合作项目等形式提供的机会“对外输出”,互相借鉴学习,优势互补,在知识层面提高站位,更好地促进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

积极开放国际交流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知识站位”对比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建筑智能化技术和理念,在“对抗冲突”中进步,更好地发展工程伦理教育。因此,在工程伦理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各高校应当注重自身特殊性的形势,基于国内建筑行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学校本身教学模式,开创具有自身特色的工程伦理教育体系。

3.4 工程伦理观与职业生涯发展

从一定维度来看,建筑行业工程师的工程伦理观与其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工程伦理观决定了其建筑设计或者施工工程在社会的“兼容性”,即能否与结构、人文、环境等融洽,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高校工程伦理观的教育不应当是孤立的,而应当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到一起。

一方面,就土木类学生而言,优化职业生涯课课程规划,在协助学生明确自身职业发展路径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职业责任感以及社会使命感,切实将工程伦理观的培育贯彻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去。另一方面,借助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深入企业基层,与企业工程师互相交流沟通,逐步形成职业伦理道德规范,在校验修正自身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不断明确工程伦理观。

猜你喜欢

伦理观土木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析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伦理观的反思
从红色和白色看中日两国的伦理观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