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2019-01-14孙萍陈昱润杨雪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1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OBE理念

孙萍 陈昱润 杨雪梅

摘要:为了全面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深度挖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思路。基于OBE理念,根据新形势新需求分析专业层面的“产出”,即学生毕业后应获取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通过一体化课程设计,建立课程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匹配矩阵;确定课程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做好课程的实际“学习产出”评估,持续推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文章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产出为驱动,为该专业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OBE理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1-0202-03

一、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保障和提高专业教学的方法,其实质是按照既定的质量标准对专业人才体系进行认定,其目的是保证专业能够培养出符合标准的合格毕业生。2015年,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完全采用了《华盛顿协议》最新版本(第三版)中毕业要求的12条框架性要求,该要求就是基于OBE的毕业要求[1]。OBE即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基于产出的教育,已广泛应用于本科教育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1981年,学者Spady W.D率先提出OBE理念[2]。1992年,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BET)建立新的工程认证体系,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1997年,ABET正式发布了EC2000认证标准,使输入导向(Input-Based)转向了输出导向(Outcome-Based)。OBE理念被广泛用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华盛顿协议》开始研究基于OBE的毕业要求。2003年,《华盛顿协议》成员一致认可这个毕业要求,作为《华盛顿协议》的框架性要求[3]。

当前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为了全面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深度挖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思路。基于OBE理念,根据新形势新需求分析专业层面的“产出”,即学生毕业后应获取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通过一体化课程设计,建立课程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匹配矩阵;确定课程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做好课程的实际“学习产出”评估,持续推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本文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产出为驱动,为本专业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

1998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4]。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显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工学学科门类下的电子信息类,学科代码080702,可授工学或理学学位。由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包括几个专业方向,不同专业方向需求不同,使得课程设置很难统筹安排所有方向。可喜的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更大的自主灵活性,各专业在满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技术上,可根据自身特点灵活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基于OBE理念,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为目标,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深度挖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思路。本文拟将推进工作分成以下五个核心内容和环节,如图1所示,首先确定产出,然后制定课程,落实课程,最后进行“产出”评估。期间应对各个部分进行反馈与持续改进,优化各个部分。

具体描述如下:

1.STEEP分析,确定专业“产出”。STEEP即社会(social)、科技(technology)、经济(economic)、环境(environment)和政策(political)。对STEEP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预判本行业在未来的机遇和挑战、未来人才的需求。另外,还要根据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学生发展和家长校友期望等方面,调研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后需要获取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明确可衡量的毕业要求。

2.制定课程预期“学习产出”。根据专业顶层设计的培养目标,分解和细化到具体课程,制定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态度等制定具体要求。确定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课程目标,确认课程体系,制定课程群模块。测评预期“学习产出”,建立课程与培养标准的匹配矩阵,最后对学习结果(知识、能力、素质等)进行评估。如图2所示。

3.落实课程“学习产出”并评估。专业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最终要落实到课程,这就要求必须确定课程层面的“学习产出”,特别是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策略及其核心环节[5]。根据“学习產出”类型,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图3所示),创造丰富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地实现预期学习产出。

预期学习产出通过课程评价实现课程“学习产出”评估。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本文采用目标评价模式: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其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如果我们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课程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评价的实质,是要确定预期课程目标与实际结果相吻合的程度。评价是为了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可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修改课程目标的依据。

4.综合性“产出”评估。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质量评估方面,本文拟采用校外评估、校内评估和标志性成果“三位一体”的评估模式,对学生实际“学习产出”形成综合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如图4所示。

校內评估即通过课堂测试、课程考试、毕业设计等形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和专业实践技能进行考核。针对相关课程的特点,对比分析各类综合能力检测型考试方法的优劣势,研究各种考试形式的有效性、多种考试方式组合并存的合理性及科学性,研究不同类别课程的最适宜考试方法设计,使检查学生理论和实践、基础与创新等综合知识能力的过程趋于最优化。标志性成果评估即通过建立科学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分析,可从各方位如就业率,科技论文发表数和专利申请数,或者科技竞赛获奖数等,评价学生毕业要求是否达成,学生是否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以上两点评估都为校内自我评估,为使评估更加客观,还应加入校外评估,即多倾听校外人士对于我校学生的评价。通过用人单位反馈、校友反馈或者社会评价,更充分地了解课程产出的效果如何。

5.反馈与持续改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通过信息反馈实现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根据在培养过程中校内评估,学生课程学习成果以及校外用人单位、校友反馈和社会评价等反馈意见,进行持续改革,实现培养质量的改进。上述四个环节构成了本文的整体研究内容。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方案在上述过程中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分层次的“教学文档”。在专业层面,有《专业培养标准》和《课程匹配矩阵》;在课程层面,有《课程大纲》、《学生评测方案》等;在课堂层面,有详尽的教案。这些都为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高质量卓越工程师提供了保障。

四、总结

本论文基于STEEP分析,根据潜在的未来需求,调研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需要获取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专业“产出”:培养目标。再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产出”,落实到具体课程中,确定课程层面的“学习产出”。采用主动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得到期望的“学习产出”。采用校外评估、校内评估和标志性成果“三位一体”的评估模式,对学生实际“学习产出”形成综合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评价学生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学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致谢:感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JY2018014),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研究生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毅刚,孟斌,王伟楠.基于OBE模式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6):24-30.

[2]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实践要点[J].江苏科技信息,2017,(26):31-32.

[3]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6):6-10.

[4]唐嘉俊.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6,(33):208.

[5]陈力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25):103-104.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OBE理念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网络m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
信息类专业硬件基础实践的项目沉浸式教学模式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