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技法与中学教学结合的实施建议

2019-01-14王东妍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1期
关键词:中学教学应用

王东妍

摘要:戏剧技法是一种即兴、非正式展演,且是以过程为主的戏剧形式,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教育中比较常用。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参与者人格的成长与有效的学习,而不是训练舞台的演员。将戏剧技法应用到中学教学中有诸多的好处,作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了在实际教学过程的一些实施建议,希望能对一线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戏剧技法;中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1-0177-02

一、何为戏剧技法

笔者在这里所指的戏剧技法有时又称为“创作性戏剧”,它在1977年经美国儿童戏剧协会(The Childrens Theat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简称CTAA)检视教育戏剧之词汇后,定义为:一种即兴、非正式展演,且以过程为主的戏剧形式。在其中,参与者在领导者的引导下,去想象、实作并反映出人们的经验。尽管戏剧技法在传统上一直被认为与儿童及少年有关,其程序却适合所有的年龄层。

二、戏剧技法的功能

“戏剧是综合的艺术,它要求参加者懂得文学、表演、舞台美术乃至音乐等各个组成部分,而且还必须是在一个默契的集体中面对观众进行艺术实践。因此,开设包括实践内容在内的戏剧课程肯定比音乐、美术课程要复杂得多,学生也要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但他们的收益也一定会全面得多”。[1]“戏剧技法教学目标在功能上能够吻合我们学习人生与面对真实情况的需要”。[2]它不仅能够完全吻合一般学校对德、智、体、群、美五育的要求,而且还有“更直接的改善、提高人的表达和交际能力的作用”。[2]戏剧技法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实作与表达的机会,“并在同理心、设身处地假想自己为他人的情况下,促进思想的成熟、避免过度自我中心的主观”。它有利于学生想象、思考及创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肢体动作的协调,促进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的提高、合作意识的增强。因此,戏剧技法被广泛地应用。

三、教学实施建议

黄德顺、黄丽萍两位作者在《香港学校戏剧科推行现状》一文中提到:“无疑,校舍空间较大,对发展戏剧科或其他校本学科永远是一个正面因素,然而只要有熱心推行戏剧教育的教师,一个普通的教师已可以推行着具效能的戏剧教育。”可见教师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挑战。

1.丢掉一颗功利心。这里的功利心主要是指仅仅只关注学生的分数以及班级的排名。这一点对于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来说,是一道很难逾越的“槛”。而它对于戏剧技法在中学的顺利开展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丢掉一颗功利心,不仅符合教育的自身规律,而且也是戏剧技法的内在需求。戏剧技法可以模拟人生社会中会遭遇到的各种状况,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体验角色内心情感的过程中,学习到人生社会的经验,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再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如果带着一颗功利心,就很容易将这一过程简化而过多去关注最终的呈现结果,学生就在这种简化中失去了重要的成长机会,老师在功利心的作用下失去了全方位观察学生、发现学生成长的机会,戏剧技法诸多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也就无从体现。

只有丢掉一颗功利心,一线的教师们才能将关注的目光从分数与排名转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进而在课堂上为戏剧技法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实施机会,从而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戏剧技法才有可能在中学的课堂上生根、发芽、成长;学生也才能在课堂上寻找到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

2.循序渐进设课程。这里的“循序渐进”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从宏观的角度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课程的设置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我国目前现有的国情、教育体制中的各种限制以及开展戏剧活动的现实基础,如果想在中小学单独开设戏剧课,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实现。在目前现有条件下,想让戏剧更快地在中小学校园中生根、发芽,最好的方式是与中小学目前已有的学科相结合,尤其是与在家长看来很重要的文化课相结合,运用一些戏剧元素与具体学习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收获,在参与活动中感悟,在亲自实作中成长。这样在还教育之本来面目的同时,学生更受益,教学成果更显著。如果教学成果越显著,就越能为戏剧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单独开设打下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

第二个层面是从微观的角度即教师在设置具体课程内容时不仅要符合本班的班情、学情,还要有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既避免了学生在最初因紧张、放不开而不敢参与活动的尴尬,又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戏剧基础,为后期一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可供中小学使用的戏剧方面的教材,那么在无形中就对任教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懂得教育,更要深谙戏剧,还要有足够的智慧对课本内容做进一步的整合,最好是能够将它作为校本课程研究的一部分,使之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

3.脚踏实地练技能。将戏剧技法应用到中学教学中其实是利用戏剧技法中的诸多方法“将教材的内容转化为戏剧元素,完成依据教学目标制定的相应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的过程”,从表面上看,运用戏剧技法的课堂被暖身训练、即兴表演、角色扮演等各种各样的戏剧活动所充盈,“俨然把严肃的教室变成了活泼的舞台,但在这热闹的表象下面蕴含的是一股生机盎然的学习潜流——在学生自然发展的实践过程中,经由自己、自己与他人及自己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由内而外地达到人格与知识成长的教学目标”。[3]这样的教学过程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想将戏剧技法灵活地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教师必须既熟悉教育又深谙戏剧活动的各个环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在教学环节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三种技能: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活动的灵活开展、对课堂的有序调控。

戏剧技法应用到中学的课堂中,其实是教师的第二次的再创造,因此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对文本深入解读的能力。教师只有在一次次的深入解读中,才能找到适合课本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最佳活动类型;才能把握在何时需运用戏剧技法的最佳时机;才能发现课本内容与戏剧技法活动中诸多活动类型的最佳结合点,这一切都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去深入解读课本内容,在解读中收获,在解读中享受。[4]

对活动的灵活开展,不仅要求教师需熟悉戏剧技法的诸多活动类型,而且还要对诸多活动类型进行灵活运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会遇到提前准备好的活动方案,但并不适合学生现有程度或上课时状态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有灵活处理活动的能力,有时需要临时添加新活动,改变学生当时不好的状态;有时需要调整几个活动之间的顺序,使活动更贴近于学生的认知程度;有时需要在一个活动结束后,另辟蹊径寻找新的适合学生的活动。这需要教师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用心且细心地反思与积累。

对课堂的有序调控对于从教多年、經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可能比较容易,但对于经验不太丰富的年轻老师尤其对于没有太多教学实践经验的应用戏剧专业的同学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课堂上开展戏剧技法活动,不仅可以让每个孩子思维“动”起来,而且身体也会“动”起来,这就需要从教者有极强的观察力和对课堂的调控力,否则在活动开展的最初阶段极容易出现混乱的场面。

随着我们国家对戏剧走进中小学的相关文件的出台,以及专家学者的不断倡议与推进,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戏剧在中小学相关活动或科目中的应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戏剧应用于具体科目教学的相关培训等。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从事戏剧专业的教师本来就不多,那么既对中小学教育熟悉又对戏剧精通并能灵活运用于教学的老师就更少,而戏剧要想以最佳的速度、最佳的方式走进中小学,老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践行者更是普及者,会从根本上加快戏剧在中小学推广的步伐,因此培养与提升相关老师的整体素养就显得紧迫而必要。

参考文献:

[1]孙惠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戏剧艺术,2001,(1).

[2]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16,7.

[3]易蕾.论童话在少儿教育戏剧中的应用[A]//张生泉主编.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246.

[4]张生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23.

猜你喜欢

中学教学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例谈细胞器知识在中学教学中的延伸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