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视域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

2019-01-14钟祥虎范晓颖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1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策略农村

钟祥虎 范晓颖

摘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政府的主导下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服务网络得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特别是农村文化活动下沉,区域特色比较明显。但是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建设仍然存在着专业文化人才欠缺、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他组织”与“自组织”两个角度探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策略和逻辑。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1-0080-02

一、导言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并提出文化建设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其目标是建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和国家一系列有关文化的政策文件的出台,说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落实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的要求和重要举措。

梳理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研究多集中在相关概念、建构主体、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等方面。理论思考的多,实证研究的少;宏观研究与微观调查的多,中观层次研究的少。

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现状

1.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随着投入的增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在所调查的H市各乡镇文化站建设加强,建筑面积均在300平方米以上,实行功能分区。村级文化活动室得到改善,建成农村阅览室。农村已全面实施了有线电视、网络、广播等“村村通”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构建。

2.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在市域内实行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市、县区两级图书馆均举办各类讲座、展览、培训等活动,且举办次数不少于20场,乡村综合文化站每年举办大中型文化活动不少于4次等。并且确保文化经费的配套与落实,乡镇综合文化站每站每年补助经费5万元,同级财政配套5万元;每个村(社区)文化室每年补助1万元、5000元不等。广大农村文艺工作者积极挖掘本土文化艺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3.农村文化活动“下沉”落实,区域特色开始显现。农村社区开展“天天跳、周周唱、月月演”等活动,乡镇文化站的大中型文化活动、农村电影放映活动、“采茶戏”等地方非遗文化戏连续开展,文化的区域特色显现。群众对于H市的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满意度达到了65%以上。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文化人才欠缺,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流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乡镇文化站缺编、混岗现象严重。影响了文化站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农村社区专业文化人才的稀少,因为薪酬待遇等问题,也无法扎根农村。有些乡村反映,在其生活的村庄根本没有文化工作人员,每次组织文化活动都是花钱去外面请人,让脆弱的集体经济承受更大的压力。

2.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多,但与农村居民实际需求有差异。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活动形式不断增多,但与群众喜好的文化活動存在不一致性。比如送电影,政府投入大,但是真正观看电影的群众非常少,主要是因为影片太过于滞后,早已吸引不了农民的兴趣。另外农村书屋,开放时间、书籍种类有限。

3.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主动性不强。农民的参与度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的活动类别,二是参与活动的时间长短。在参与的活动类别上不多,参与的活动有限。有近三分之一的调查者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在参与的时间上远远不够。调查显示大多数民众(61.8%)每周用于公共文化生活(包括进图书馆、文化广场)的时间不到2小时,5小时以上的仅为10.6%,与政府主导的文化活动的相对单一性与严肃性特点有差异,影响了农民的参与,无法满足群众对公共文化需求的多样化要求。

四、“自组织”与“他组织”指导下的建设逻辑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特别是针对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日益提高的情况,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策略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明确政府与民众的角色与分工,充分发挥由国家主导的“他组织”建设向人民群众“自组织”建设转变,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作用。在这一思维逻辑的指导下,我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他组织”: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1)在投入机制上,以政府为主,整合多方投入机制。资金的保障对于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就要求政府整合多方力量,特别是将民间资本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格局。(2)在思想认识上,明确政府文化职能,发挥其协调职能。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加强政府与市民间的互动,从而调动市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政府通过政府管理、产业政策制定、计划指导、就业规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控制;同时,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与政府共同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3)在人才队伍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文化人才培养职能。抓好人才队伍结构建设。从横向结构上讲,着力抓好乡镇文化行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为主体的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协调各领域文化人才年龄结构,确保其延续性;同时平衡性别结构、学历结构等,做到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从纵向结构上讲,围绕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开展相关人才的引进、配置与使用,特别是要注重乡村基层文化人才建设,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人才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2.“自组织”:能力与素质的提升。(1)培育市民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参与意识。由于受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以及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时期残余思想的影响,公民个人在公共领域参与意识不强,往往是被动接受,市民作为一个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的主人,更应该积极支持城市的建设。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对H市的发展是一个推动力,对此市民应该予以支持。(2)提升市民的自我参与能力。市民自我能力是一个多元复合系统,其内容包括兴趣的培养、文化程度的提高、文化技能的改善等,市民自身素质的完善与发展,为公共文化活动的持续发展提供群众基础与能力支撑。(3)提高市民自我组织能力,推动市民文化自我组织的发展。公共文化活动的服务对象是广大民众,H市市民作为市公共文化服务体建设的受惠者,需要改变其过去分散的被动的参与状况,变为主动的有组织的参与格局,提升其在涉及自身文化权益的事项上的自我维护能力。

3.“他组织”与“自组织”联动,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品牌。(1)政府创建各类平台,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发展提供基础。定期举办符合区域特色的文化论坛,弘扬地域文化;积极组织和承办各类体育赛事,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体品牌;深入挖掘地方非遗项目,做好保护、培养的工作,防止地方传统文化的断裂,甚至是消失。(2)社会文化组织的积极发展与配合,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社会支撑。可以依据区域内相关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各类文化组织。将区域内的文化内涵融入相关旅游项目与旅游产品的开发中,通过经济手段刺激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3)政府提供的文化活动与民众的活动爱好相契合,形成良性的互构机制,促进彼此的协同与发展。使政府主导的文化活动为民众所喜爱,满足民众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吴理财,李世敏.农村公共文化的陷落与重构[J].调研世界,2009,(6).

[2]肖绪才.弘扬H市的青铜文化,提升H市城市软实力[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3]曹庆波.论矿冶文化与H市城市现代化[J].H市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4]高福安,刘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2011,(6).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策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Passage Four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