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病理学》课程思政事例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2019-01-14杨筱珍庞杨洋郑梓瑶聂玲宋晓哲宋亚猛成永旭
杨筱珍 庞杨洋 郑梓瑶 聂玲 宋晓哲 宋亚猛 成永旭
摘要:结合《水生动物病理学》课程的内容与特点,文章将从绪论、细胞的显微结构及其功能、水产动物病理学基础和水生动物器官组织变化和病理组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几个教学内容中,引入相关科学人及事迹。让同学们熟记知识点的同时,也能将这些人物作为榜样,打好基础,带着对水生病理学的好奇与兴趣,真正成为相应学科发展的接班人。
关键词:思政;水生动物病理学;人物与事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1-0031-02
自2014年本校即上海海洋大学开设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以来,作为本科必修课的《水生动物病理学》一直倍受学校的重视,任课老师因此也承担了2015—2016年此课程校级重点课程的建设任务。本课程由8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细胞的显微结构及其功能、水产动物病理学基础、鱼类的器官组织及其病理变化、虾蟹类器官组织及其病理变化、贝类的器官组织及其病理变化、其他水产动物的器官组织及其病理变化和病理组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上海市委市政府在2014年已提出课程思政,其定义为: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21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也有相关指示。本校响应中央要求,2018年已将思政教育内容列入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所有课程中。
结合病理学的授课内容,笔者以4年的教学经验,酌情将以下事例融入教学中,以期与相关同人探讨。便于今后与时俱进,进行相应更新与充实,把课程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
一、绪论部分——强调病理学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绪论是一门课的引言,对于学生了解课程内容、课程意义与重要性十分重要。下面三位科学人,是榜样更是楷模。我国著名外科学家和教育家裘法祖教授(1914.12.6—2008.6.14),在德国获得病理学博后才从事外科学。他是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陈化兰为女病毒学家,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早期教育亦为兽医病理学(1994年获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其主要从事动物流感病毒研究。她研制的禽流感疫苗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和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16)。本校教师潘连德教授,从教30余年,一直专心于以病理学为基础的动物医学工作,重点是对水族“疑难病”病因、病理、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攻关,以及水产(水族宠物)养殖、海水鱼、虾蟹类育苗技术和新渔药研究开发和攻关。2006年他创建“水族宠物诊所”;2012年创建上海海洋大学攀世水族宠物健康中心(http//www.panfishery.net),面向社会开展水族宠物健康养殖、临床医学诊断和医疗技术研究和服务;组建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项目“水族宠物健康养殖和临床兽医学技术和服务团队”。其研究生成奇热爱水生动物及动物医学,现为上海希尔斯爬行动物专科负责人。这不禁让人感叹教师的重要性及影响力。
二、细胞的显微结构及其功能——微小但重要
着力于细胞器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研究的优秀科学家——王晓东。2004年41岁的他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后就职于北京生命研究所。学成后归国,他在科研前沿培养人才,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其主要贡献为线粒体和细胞凋亡。坏死是病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描述细胞形态方面病理变化的专有名词,其与凋亡有许多形态上的区别,相关内容也是病理学中一个重要部分。
用于药代研究的微粒体,不是细胞器,它是细胞被匀浆破碎时由内膜系统的膜结构破裂后自己重新封闭起来的小囊泡(主要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这些小囊泡的直径在100 nm左右。微粒体含有细胞色素P450酶,既与氧化代谢有关也与药代密切相关。在渔药方面,我校杨先乐教授团队经过了近18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以“万里挑一”的苛刻标准,获得了在安全、药效、价格等方面完全可以替代孔雀石绿的抗水霉活性物质——复方甲霜灵粉(美婷),核准为四类新兽药[(2017)新兽药证字18号],这种药品能够很好地替代孔雀石绿填补水霉病特效药市场的长期空白。
三、水产动物病理学基础
尽管发达的网络已让病理读片可以从线下转为线上模式,如2018年6月28日在复旦大学医学院现代病理中心举办的“复旦大学第一届云病理读片会”,但显微镜下的读片功底对于病理学技术的掌握仍然是很重要的。读片,即从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分析病变程度,有助于获知病变的过程和结局。中国病理界曾有“三華”——刘彤华先生、杨光华先生和李维华先生。他们传承了第一代病理人的优良作风和钻研精神,推动了中国现代病理的发展。
四、水生动物器官组织结构变化及病理研究方法
水生动物种类繁多,研究最深入最广泛的就是对鱼类的研究。本校生命学院严继舟教授就以斑马鱼为对象,研究下颌损伤与再生。王有基教授主要从事海洋双壳类生理生态研究,尤其对海水酸化等胁迫条件下,血细胞生理的研究较为擅长。笔者对胁迫下河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血细胞形态病理的研究有一定积累。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深入,有关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解释并治疗疾病的方法,成为未来的趋势。2016年12月6日,著名杂志Nature Genetics(影响因子31.616)发表了由中国海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海产研究所陈松林团队及我校鲍宝龙教授完成的有关褐牙鲆全基因组解析项目的文章。该文章揭示了光传导通路调控变态过程眼睛移动和体色左右不对称建立的机制。还有我校杰出校友杨光华,其为我校2002届生物技术专业毕业校友,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上海海洋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上海比昂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其长期从事基因与干细胞治疗等基因药物研究、肿瘤早期诊断及精准靶向治疗技术开发,尤其是在CART治疗肿瘤的技术上获得了突破。
综上所述,结合病理学的特点,尤其是水生动物繁多、研究并不深入的特点,打好学生病理学基础,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而为水生病理学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筱珍,成永旭.水产动物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问题及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4):275-276.
[2]杨筱珍.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的教与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552-564.
[3]杨筱珍,成永旭,杨志刚,等.水生动物学病理教学体会[J].中国教育导刊,2015,(1):31-32.
[4]杨筱珍,张聪,徐敏杰,等.以“爱”的名义浅谈动物学和水生动物病理学教学心得[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156-157.
[5]陈立婧,刘至治,陈桃英,等.从课堂教学渠道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普通动物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203-204.
[6]张庆华,宋增福,张旭杰,等.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思政案例——汤飞凡和沙眼衣原体[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