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综艺节目的文化追求与蜕变机遇

2019-01-14陈宇飞

人民论坛 2019年35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网络技术

陈宇飞

【摘要】综艺类节目的兴起和兴旺,是文化生态趋于多元的象征。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使得综艺类节目突破了最初疆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不断发展。而今天,在汹涌澎湃的娱乐潮流中,只有内容的逐渐充实和信息的更好传递,才能使綜艺类节目获得更好的未来。

【关键词】文化生态 综艺类节目 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在生物界,蜕变就意味着获得一次新生、一次生命存续的机遇。在蜕变的过程中,生命本体的形和质都会发生剧烈改变,可能使其走向辉煌,也可能使其走向失败。网络综艺节目也是如此,其必须要经历或者被推动进行蜕变,才能完成不断的自我更新。

综艺出场:文化生态趋于正常的象征

当前,纷繁热闹的综艺正处于繁茂与衰微并生的节点,在这样的节点上恰恰机遇良多。这里需要强调的一个前提是,即便是综艺类节目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点击率至上、内容较为低俗、过度追求明星效应、缺乏原创性,等等,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综艺类节目是人们的真实文化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综艺类节目的出现以及逐渐火爆,是与社会发展相伴相随的。同时,综艺类节目的发展也要借助于科技的进步。电视机由少数人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逐渐转变为家家户户必备的文化工具,不过就是短短数十年间的事情。1983年第一届央视春晚,还原了人们生活本来的面目,给中国人带来了难得并久违的快乐和轻松。从那以后,综艺类节目迅速成长。据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电视机年总体产销量保持在4500万—5100万台左右,而家庭电视用户已经实现了完全覆盖,甚至一个家庭拥有2—3台电视机。当前,我国传播平台已经延展至网络空间,电脑、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存在,为综艺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根据工信部统计,2018年我国净增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9亿户,总数达到15.7亿户;4G用户总数达到11.7亿户,全年净增1.69亿户。由此,才会有公共场合中大部分人低着头看手机;才会有餐馆中一些人忘记了聚会的本意;才会有地铁上一些人突然自顾自地傻笑。

事实上,综艺类节目是时代的文化产物,它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轻松、闲适以及娱乐化的选择。对于普通人来说,文化心理需求得到重新释放,而这也正是社会生活正常化回归的表现。可惜的是,一些人似乎又失去了对娱乐度的把握,因而出现了“娱乐至上”的文化心态。就像《牛蛙》一书中所言:“在我一件事也没做成过的人生里,从十岁开始,就想着搞砸点什么。”在“搞砸点什么”的隐喻背后,是少年意气对现实秩序的挑战,是突破文化积习的冲动,也是文化创新的初始动因。这样一种生命的力量反映在综艺类节目里,就会有些插科打诨的味道,但其隐藏着的却是对世俗生活本意的重新寻找。以不同受众为靶标,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的所爱,多种类型和不同形式的综艺类节目开始出现。由此,文化开始具备了满足多样性需求的多样形态。

就娱乐功能的实现方法来看,综艺类节目有集大成和引领性的意味。因形态多样、形式活泼,所以尤为引人关注。尤其是在日韩等国家综艺类节目的带动下,加之网络的普及和助力,综艺类节目呈现出爆发式的活跃状态。从文化样式的非常态活跃来看,一时间还很难为其作出社会价值的正确判断。或者说,是好是坏,不是在一个时间段里就能够梳理清楚的。文化本有的凝聚性含义,也许在茶余饭后的聊天中,就被非常轻松地被消解了,成为弥散无意义的状态。

所以,综艺类节目的兴起和兴旺是文化生态趋于多元的象征。事实上,只有教化、娱乐和审美功能齐备,才能算是健康的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生存经验和劳动成果的集中体现,为了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文化的第一动能是教化。没有教化,文化就失去了对人们生存意义的传递。而教化的程度如何把握,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教化过度和教化缺位,都会使文化的基本功能缺失。比如,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就是教化过度和精神控制的极端化表现。因为文化无法有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所以才会产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的娱乐功能在受到抑制时,并不会自然消亡,而是会销声匿迹,进入蛰伏状态。一旦社会环境宽松起来,文化的娱乐性就会爆发出来,甚至可能会以“超能活跃”的状态挤占曾经失去的空间。

首次蜕变:网络新空间效应

网络的发展为综艺提供了一次重要的蜕变机遇,借助网络平台,综艺类节目迅速发展,甚至可以说是“无事不可以综艺,万般都可以娱乐”。综艺类节目对生活内容的呈现前所未有,成长状态堪称强劲。无论是缘于对人们文化心理需求的呼应,还是对固定文化范式的挑战,综艺类节目对社会生活的覆盖范围无疑已愈来愈广。

为了博取观众眼球,早期的网络综艺节目大多都是短平快的风格。比如,在电视完全普及之后,网络综艺节目迅猛崛起,许多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公司,比如优酷、爱奇艺、腾讯等,都紧抓视频节目的高人气机遇,搭建并容纳了大量短视频节目平台,提高了人们的关注度。网络综艺节目在发展初期是作为电视节目的补充形态而存在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逐渐开放以及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综艺节目的类型和内容呈现出繁荣景象。一些网络综艺节目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差异化和个性化,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人们的需求,因而很快被社会接受。

复杂多样的社会为网络综艺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促使节目状态的迅速改变和综艺节目行情的暴涨,真人秀类综艺节目应运而生。它们对接人们的欢乐需求、刺激需求、差异化需求,从多方位、多维度、多层次产生不同的产品。一般而言,真人秀类综艺节目首先是以流量明星做引子,吸引人们的关注度,然后通过制作使节目呈现方式更加完美,增强可观性。当前,不同形态、不同形式的真人秀类综艺节目正在被人们接受。人们需要通过这样的节目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听到更新奇的故事,获得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真人秀类综艺节目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得节目投入迅速攀升,大制作愈来愈成为主流,也使得网络与电视两个平台之间的相互融通更趋深化。一方面,电视序列的制作能力和制作投入依然强势;另一方面,网络的传播效应使得电视平台对之愈加依赖。现在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电视综艺与网络综艺相互融通,平台之间的加盟、联手、互利已成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节目的制作水平大幅度提升,节目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综艺类节目大致可以划分为游戏类、演艺类、歌唱类等,节目内容受众接受程度较高、融入感较强。由于正处于人们期待加强生活多样性、增加娱乐内容的旺盛需求期,综艺类节目获得快速发展。以《奔跑吧》為例,其由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制作。节目每集设定一个主题模式,且融入具有时代感和地区意义的主线,由明星分为不同队伍进行比赛。这种真人秀类综艺节目场景变幻新奇,故事让人期待,因而获得较高的收视率。

当前,综艺类节目已经突破了最初疆域,开拓到更广阔的空间。以《国家宝藏》为例,其运作了一批国家级一线博物馆,将其镇馆之宝尽情展现,让人们深入了解文物的故事。虽然当前多数原创综艺类节目的冲击力已然消失,人们对其的欢迎程度也逐渐减弱,但这并不影响制作方为延伸并保持观众的关注而继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

再次蜕变:真内容时代的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综艺类节目的新鲜感逐渐减弱。在习惯了一些口味和旨趣后,人们对节目的结构类型和内容支撑要求愈益提高。于是,节目制作者被迫作出了一些应时反应。但不能忽视的是,过度的压力促使节目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回应观众需求时,过多地关注成功经验,却忽视了创新;过多地关注创新,为了创新而创新,导致形式主义出现,等等。对于某些综艺类节目,一旦过度表现,很可能就会陷入低俗。比如,人们需要欢笑,但是如果为了博取欢笑而制造低陋的笑料,就会使得节目内容无趣且苍白。此外,就是过于注重维持所谓的人气。比如,一些综艺类节目高度重复地邀请那些观众熟悉的明星,使得制作成本用于明星出场费的比例越来越高,降低了节目的内容质量。

对娱乐的追求,使得中国的一些电视节目和电视人一路狂奔。拼明星、秀下限、编噱头、炒绯闻,为了吸引眼球和所谓的娱乐性,无所不用其极,最终深陷“泛娱乐化”的泥潭难以自拔。无疑,综艺类节目的未来需要新人。追求“大流量”、偏爱“小鲜肉”并无原罪。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关注肥水快流,过度消费,“小鲜肉”的功效终会被消耗殆尽。文化的每一种符号、每一种表现形式,都是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后,才会产生强大的支撑力,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可以说,节目的衰微有社会旨趣变化的原因,但过度迎合却是节目制作方对旨趣理解出现问题的表现。

事实上,兴奋点的强度维系、兴奋度递减效应的规避,都有一个前提,即提升内容质量。简单地说,文化常识要准确,不能为了某种偏好而刻意篡改;文化资源使用要基于尊重原则,不能任意涂抹乱画真正的文化故事。保持文化底蕴的首位要素就是准确运用文化信息。历史不能随意篡改,文化信息一定要精准。此外,要坚持文化创新。能花钱买的就不自己创造,能输入人才的就不自己培养,这种想法会埋下严重的隐患。要想站稳脚跟、夯实根基,就要努力增强原创力,大力培养原创人才。

对文化的高质量追求应该自觉贯穿于娱乐的全过程

当前,受众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判尺度,更没有一个明确的操作准则。文化旨趣、文化兴奋点的分布,与整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人们对生活状态关注点的差异,时势与生活挑战性问题的变化,都可能对人们的娱乐需求造成影响。因此,在讨论综艺类节目是否发展乏力时,首先应关注如何为人们的娱乐活动找寻更好的文化传输方式。

内容的重要性永远居于核心地位,形式的变化是为内容服务的。由此可知,网络综艺节目的困境不仅在于低俗的文化取向,更在于自身发展缺乏内容支持。因此,综艺类节目必须要加强节目呈现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度,以更扎实的文化资源支撑节目类型和内容的拓展。

综艺类节目贵在创新,创新是其吸引力的根本所在。但创新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则是问题的关键。为了创新而创新,难免有拼凑勉强之感,让人觉得是一群人在自娱自乐、插科打诨。正应了“娱乐至死年代”这一判断的核心点,综艺类节目为娱乐而娱乐的软肋逐渐明显,而真人秀类综艺节目又似乎更为明显。“娱乐至死”不仅指出了某种文化的时代特性,也蕴含了社会主流价值对某种文化现象的不满。这种不满又充满了无奈,似乎我们正面对一个无解的文化困境。因此,延续综艺类节目的强大生命力需要更加巧妙和自然地融入文化的内涵。

文化本来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地经验积累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始终参与人们的生活过程。人们对综艺类节目的质疑,其实就是对它们的期待。谈论它们不合理的高投入,是希望文化的代价不必这样大;作出“低俗”的判断,是不希望看到那些无意义的、拿无知当有趣的、拿噱头取代智慧的节目出现。所以,文化的追求应该自觉地贯穿于娱乐的全过程。同时,相关从业人员也必须因应时代的更高要求,有意识地、不露痕迹地担当文化引导的责任,为社会成长做一点一滴的积累,为人民旨趣的提升进行不断地努力。

如果说1983年第一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启了综艺与人们心灵和生活需求相呼应的历史,那么后来奔涌而来的综艺大潮则是更好的时代性文化价值的呈现。而今天,在依然汹涌的娱乐潮流中,只有内容的逐渐充实和信息的更好传递,才能使综艺类节目获得更好的未来。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解密观察类综艺节目为何频上热搜》,新华网,2019年9月28日。

②《一季度综艺盘点:情感观察节目霸屏,文化类节目守正创新出惊喜》,新华网,2019年4月8日。

③《“清流节目”翻红的背后是综艺节目生态持续向好》,《光明日报》,2019年9月4日。

责编/孙渴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网络技术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点滴谈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流信息化的影响
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