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诗人内心的千年孤帆

2019-01-14张敏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品析黄鹤楼孟浩然

张敏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引导学生与古诗文对话,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语感熏陶,语文素养提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苏教版教材引入了文包诗这一文体。其中文为诗歌意境进行大量铺设,诗为文章主题进行提炼总结,两者相辅相成,疏密有度。教学时,我们应帮助学生从中习得语感,助力素养养成。本文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黄鹤楼送别》一课为例,引导学生跨越时空,在与诗人进行充分对话的同时,感知诗人内心的那种千年孤独。

一、借助画面想象,品析人物形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语文。唐诗美,除了音律节奏外,更多还在于想象,在于意境。《黄鹤楼送别》一文演绎诗的意境,一开头就借助词语勾勒,描绘了送别景色。“繁花似锦”与“烟雨迷蒙”,较好地点出了烟花三月的特征,是送别时的客观环境。诗歌,一向借助铺陈艺术渲染气氛,抒发情感,这两个词语就是本文与诗的情感基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画面描述,发挥想象,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一、二两节)

师:这两小节属于景物描写,现在请你们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在你头脑里,会浮现哪些景色?

生:到处都是鲜花,到处都是綠色,充满着生机盎然的样子。毛毛细雨中,黄鹤楼坐落在长江边,李白和孟浩然站在黄鹤楼上,眺望长江。

师:提到这两个人,课前我请你们查阅相关资料,现在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李白被人称为“诗仙”,洒脱不羁;孟浩然被人称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师:说得不错。两人都是大诗人,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会想到什么,说些什么?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喝酒……

二、扣住关键字眼,与文本对话

文字是抽象的,教师如果直接讲解分析,学生也许会在内容上理解,但在情感上必然无法融入。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词语,引导他们借助文字进入文本,再通过文本进行意会。言为心声。作者为了演绎李白与孟浩然的告别情境,对其对话进行细腻描写。这既是文本的重点,也是实现与文本、古诗进行对话的重要渠道。对文本字眼的捕捉,是语文能力的体现。因而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扣住对话,扣住关键字眼,近距离感知诗人内心。

(学生自由朗读对话部分)

师:现在请你们说说,哪是表示李白依依不舍的意思。

生: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那请你们好好读一读这一句,找出表示李白心情的词语。

生:敬仰。

生:满饮。

生:终于。

师:请你们品析一下这些词语中所蕴含的情感有哪些。

生:满饮,用在敬酒中,一般都是对长辈、领导,或者对尊敬的人。李白要“满饮此杯”,所要表达的一切都在酒中,展现的是一种豪情,依依不舍的豪情。

生:终于,说明此时李白内心非常矛盾,面对不愿离别,却最终又不得不离别的无奈,内心的情感控制不住,终于奔泻而出。

要准确把握文本意图,前提是要深入人物内心,仔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文中李白与孟浩然,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别,再相会可能就是遥遥无期, 李白内心那种离别情感可想而知。情深酒浓,唯有一饮而尽。这里的“满饮”,是文本情节的高潮,同样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奔泻。在展现离别难舍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祝福。而这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扣住关键字词,进行深度品析,以便实现与文本、诗人、作者的深度对话。

三、借助诗文对照,感悟作者深情

东方文化强调含蓄,追求意境深远。《黄鹤楼送别》开头所描绘的春景小雨图,看似生机盎然,却有淡淡的忧愁。这需要结合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进行理解。在文中找出与诗句相对应的句子,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古诗,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准确把握情感基调,为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学生齐读《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是一篇文包诗,课文主要描写的也是诗歌内容,现在请你们将诗句所描写的景色,在课文中找出相应句子。

(学生思考,用笔在课文中勾画)

生:“烟花三月”,在课文中是“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对应的是“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长江上来来往往,有很多船只,为啥在诗人笔下只是“孤帆”呢?

生:可能当时只有一条船。

师:真的吗?

生:在诗人眼里,他只看到一条船。

学生是根据文章的描写进行比较而走入古诗的意境的。苏教版编选文包诗体裁,其目的是通过诗文对照的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意境。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诗句,找句子的方式,品析文本情感,理解古诗意境。这里通过诗文对照,遥望千年孤帆,不仅可以从中感知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而且还能体验到“人在境中,诗在心中”的古诗之美。

对于文包诗而言,教师要充分与文本作者、编者进行对话,准确把握文本内涵,理解“诗”才是重点,“文”只是拐杖。只有准确理解“诗”与“文”之间关系,借助“文”与“诗”作者进行充分对话,才能真正体味到“人在境中,诗在心中”的古诗之美。从而在推促课堂走向精彩的同时,助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双沟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品析黄鹤楼孟浩然
春晓
舟中晓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黄鹤楼上赏名联
难忘黄鹤楼
春晓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品析人物语言,感受美好情感——《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