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资源成为写作的源头
2019-01-14戴云娟
戴云娟
长期以来,作文始终困扰着农村的教师和学生,但凡写作,学生的题材多集中为家庭和学校生活,内容多为父母老师的关爱、同伴的交往、学习的压力等,语言干巴,内容贫乏单一,空洞无物,缺少真情流露,主题缺乏深度。究其原因,除了农村学生阅读面窄、信息量小、语言积累相对不足、语言运用能力偏低外,更重要的是写作素材的匮乏。学生闭门造车,很难将作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要让学生找到自己作文的源头活水,就要指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所谓乡土资源,就是指学生所在地区范围内的乡村风光、乡土地理、传统文化、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等方面可供教育教学的资源。
一、走进大自然,发现美,感受美
农村孩子长年与山水、田园为伴,最贴近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我们留心,就不难发现:田野中,沉甸甸的稻谷、香甜可口的草莓;菜园里,白胖胖的冬瓜、红彤彤的西红柿、油光碧绿的青菜;碧波荡漾的鱼塘、高矮错落的农舍、鸡鸣狗吠的喧闹……如此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中学作文注入了鲜活的素材。受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照片里的故事》的启发,我要求学生周末带上手机到生活中去拍照。每次拍摄定好主题,比如自然、人物、庭院、建筑等,不久这些景色都出现在了学生的观察日记里。一段时间后,将形象的主题转换成抽象的,比如说“微笑”“年味”。因为进行过细致的观察,有了真情实感,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了,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了。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继而愿意去写,形成了写作上的良性循环。
二、体验农村生活,感受真情
翻地、浇水、施肥、插秧、割稻等都是农村常见的农活,动员学生主动参与这些劳动,认认真真地干一番,让他们亲自体察劳动的辛苦,是大有意义的。譬如,在插秧的季节里,有同学的作文里就反映出她亲自下水田试了试。一开始是觉得新奇,只插了几株便直喊腰酸腿疼,弄得满身湿泥不说,还让蚂蟥吓得惊慌失措。她在作文中写道:“总以为把秧苗插进泥土里,很容易,殊不知这一过程是那么辛苦,我终于体验到了什么叫作‘粒粒皆辛苦,以后再也不能浪费粮食了。”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素材。农村生活别有一片天地,寻找萤火虫,钓龙虾,粘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就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
三、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陶冶性情
农家自有农家乐,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让学生观察、寻访、收集这些题材,并在班内进行交流,让人充分感受到农家人的纯情美。
比如中秋,绝大多数农村人不会有着围坐赏月、吃月饼的情况,在这一天依然要奔赴田间搞秋收,收玉米,摘花生等。如果注意到这些,学生自不会只发出“啊,今晚的月亮真圆啊”之类的感叹,而有可能写出有真实生活内容、有情意且有农村风情的作文了。
民风的淳朴还表现在邻里关系中。闲暇时,左邻右舍,三五成群地聚到一起,路边、树下、村里小店门口往往是他们乐意去的地方。或蹲或站,海阔天空的聊天大会就开始了,大到台海局势中美关系小到油盐酱茶鸡鸣狗吠,无不成了他们的谈资,有时大笑连连,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也成了一道风景。
四、了解乡土文学艺术,感受其艺术魅力,丰富创作语言
丹阳,为人文荟萃之地,古代名人辈出,近现代也不少。我带领学生去了解身邊的名人,收集历史名人资料,了解他们的发展奋斗史和对家乡对祖国作出的贡献,感受繁华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再运用自己的笔,来记述历史,表达自己的崇敬,增强自豪感。
由于丹阳处于吴方言和北方方言两大方言区的交界地,历来有“吴头楚尾”之称。就全市而言,本地人称“四门十八腔”,东乡人也往往听不懂西乡人的话,其方言之奇特在全国亦不多见。语言是一个人有声的名片,我们要想写活一个人首先要熟悉他(她)的语言,这样下笔才能精准,人物形象才会呼之欲出。学生通过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农村孩子并不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缺乏的是对生活的观察和发现。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我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上,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宝贵写作资源——乡土。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同样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华美篇章。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横塘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