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入策略
2019-01-14
在价值日趋多元化的新时代,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已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班级管理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的基层和前沿,承载着直接的育人功能,通过班级管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一、现象与问题
自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来,各地各学校都在探索通过班级管理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做法有:在教室环境布置中加以突出,与各种“创建”活动相结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班级文化中渗透,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中小学生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有关调查显示,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度和知晓率明显提高,文明素养也普遍有所提升。但总体来看,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预期目标还相去甚远,“知而不深”“知行不一”的问题仍很突出。究其原因,与我们长期形成的重形式轻内容、重灌输轻体验、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养成的育人理念及模式不无关系。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还局限于外显形式上的“进入”班级,而未能在内容上真正地“融入”管理。那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确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需要深思和探究的课题。
二、内涵与特征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既包含文化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活动管理等共时性的因素,也包括计划、组织、协调、评价等历时性的过程。所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管理,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班级管理的全要素、全过程,使其“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习近平语)。在新时代,融入班级管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价值化。
即管理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班级管理的指导思想,也是班级管理的终极目标,二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即在班级管理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念进行管理的顶层设计,通过类比等手法,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要求具体化为班级建设的终极价值目标,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定位为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追求,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每一位学生应有的价值取向。如此,班级管理有了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通过班级管理得以落地落细落实。
2.价值时代化。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家战略、社会主要矛盾和个人需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在核心价值观上,在国家层面,既要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要建设“美丽”中国;在社会层面,除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有人民对社会“安全”的更高要求;在个人层面,不仅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且要崇尚劳动,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这些都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同时,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从世界范围来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因此,在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聚焦“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与话语权”,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路径与策略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基础教育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班级管理中,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于班级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健全班级管理制度规范班级治理行为,形成全体学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
1.具象化的概念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管理的认知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表述高度抽象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未成年人特别是初中小学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认同的前提是理解,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必要对其概念进行具象化改造,寻求适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表达方式。具体言之:一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要求,比如诚信,可转化为“说真话不撒谎、独立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等二是将深奥抽象的理论故事化,在班级管理中不妨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将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结合起来,广泛收集班级中的鲜活事例,用心讲述学生身边的真实感人的故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其中,使学生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
2.现代化的治理模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管理的实践路径。
现代管理理念观照下的班级治理,是基于“自由、平等”,追求“公正、文明、和谐”的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管理,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不谋而合。
一是核心价值制度化。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价值系统不会自动地实现,制度化是实现价值的一项重要机制。价值观是制度的内在灵魂,制度是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制度一旦形成就会巩固和强化其承载的价值观。在班级管理中,师生可通过民主的方式,在充分协商与讨论的基础上建立广泛认同的班级制度与规范,并严格执行。在此过程中,师生都是制度的制订者、执行者和维护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就会如盐溶水般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修正着学生的价值取向。
二是组织结构社会化。班级是有组织的管理单位,班集体的共同愿景、发展目标、组织结构、角色分配、人际互动等都是社会关系的缩影和投射,深刻影响着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班集体就是教育化的微型社会。不同的组织结构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化的方向。实行班主任指导下的以班委会为核心、团委会和家长委员会为两翼的扁平化班级组织新架构,民选班干、轮岗服务,与现代治理理念高度契合,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等在多元主体共治中自然得以培植、生长。
三是主题教育活动化。“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习总书记的这番话道出了活动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组织之于班级,是名词,更是动词。班主任可联合任课教师和班委以及家长,群策群力、共同出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科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引导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会于无形。
四是评价导向一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价值标杆,为人们树立了评判是非善恶的终极标准。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特别注重评价体系的建设,评价的主体、方式可以多元,但评价的导向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化取向,引领学生拨开多元价值观的迷雾,找到前行的正确方向。
3.班本化的榜样引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管理的内生动力。
“言传”是立德树人之标尺,“身教”是高山仰止之路径。对于学生来说,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就是最鲜活的人格范本,是自己有意无意模仿的榜样。因此,班主任要加强自我教育,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引导学生亲师信道、见贤思齐。同时,要重视发挥班级中的团员和班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各种评选活动发现、树立和宣传班级中的“道德标兵”,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典型感召同伴、引领同伴。当然,典型宣传要实事求是,不可随意包装、拔高甚至催生,务求让学生“信得过,够得着,学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