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沛:笃行而不倦
2019-01-14安白
■ 文 安白
“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剑,一种是思想。”而对于他来说,这两种力量,一种是手术刀,一种是思想。他正是以思想驾驭着手术刀,不仅用勤奋和执着把自己打磨成器,而且带领团队不断追寻着医学上的一个又一个神圣梦想。他就是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胰腺外科专家——赵玉沛。
作为一名医生,赵玉沛的专业能力令人叹服。他从2007年12月起担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后,不仅为医院的发展和患者的健康鞠躬尽瘁,还承担了大量的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计划等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主持编写了《胰腺病学》《外科学》等多部专著,还提出了胰腺癌细胞起源及发生的新观点,为研究胰腺癌发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了分子靶点。
除此之外,他还在国内外建立了三种胰腺癌耐化疗药细胞株,绘制了与胰腺癌多药耐药发生相关的总体基因表达改变图谱,其研究和发现可能为胰腺癌多药耐药发生的分子机理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及策略。
手术、艺术精品完美呈现
见过赵玉沛做手术的医生,无不感叹他甲状腺、胰腺手术做得又快又好。他的弟子形容“赵教授操刀做手术就像是大师在表演。”在赵玉沛眼里,给病人做手术有两个“事关重大”:一是事关病人的生命安全,病人一生中也许就做这么一次手术,做好了,病人终生受益;二是事关医生的声誉,医生要把手术当做一个精美的艺术作品来完成,手术要做得精细。
此外,赵玉沛的过人之处还在于精于“术”,长于“思”。不管是在查房中,还是在会诊中,针对疑难重症病人,赵玉沛往往能直逼问题的核心,准确地判断病情,并敢于创新疗法。遇到棘手的问题,他不是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而是跳出书本,从经验和实际出发制定一套科学的治疗方案。
为师爱而不苟、严而不厉
赵玉沛对待学生会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他们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行医之道,也使宝贵的协和精神——严谨、求真、勤奋、奉献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因为忙,赵玉沛常常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和学生们交流,进行科研指导;或者利用周末的时间,把大家召集起来就临床或学术上的问题开展研讨。学生们写得论文,赵玉沛也都要亲自阅改,耐心指导。
赵玉沛除了悉心培养自己带教的学生,对整个基本外科青年医生的培养也很重视。2000年,时任基本外科主任的赵玉沛出于“为青年人提供畅所欲言的舞台和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的目的,把基本外科年轻的博士、硕士、实习生,外加进修医生组织在一起,倡导成立了“青年医师沙龙”,让大家利用周末时间聚在一起,围绕事先定好的主题展开讨论。医院的专家教授或行政领导有时也被请来对话。为了提高大家的外语水平,有时还规定用英语演讲讨论。每隔半个月就举办一次的“青年医师沙龙”活动,渐渐在医务圈中打开了知名度,成为了北京协和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北京协和医院普外科的灵魂人物,一拨拨的弟子在他的培养下成为了普外科的新生代,一批批年轻的医生们也在他的带领下走向了成熟。
工作笃行而不倦
熟悉赵玉沛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工作很拼命的人。赵玉沛“笃行而不倦”的干劲让年轻医生都自叹不如。早上七点以前就到医院工作,晚上七八点后才会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赵玉沛每天的工作时间基本上都在十二个小时以上,有时多达十五个小时。赵玉沛一直秉持着这样一个理念:“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医生,就不能按八小时工作制来为自己的生活设限。”无论多忙,赵玉沛都坚持做好周一到周五下午的查房工作,尤其是他自己主刀的病人,不但术前看,术后也看。
因为工作拼命,长年累月地长时间站立做手术,1995年,赵玉沛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左腿肌肉开始萎缩,做手术时,他只好“金鸡独立”,靠一条右腿支撑着。犯病最严重的时候,赵玉沛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尽管身体已经不能承受做手术的高强度负荷,但他依然没有“退居二线”,而是绑着护腰继续上阵,从1995年到现在一直如此。
三十多年来,赵玉沛一直工作在普通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对胰腺癌进行了全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和开创性成果。他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尤其擅长疑难重症的外科处理,高度重视诊疗技术改进,努力为患者减轻病痛和经济负担,深受患者信赖。未来,作为学者,作为专家,作为医生,相信赵玉沛定能为患者带来更多充满希望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