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沉默层”学生的转化策略
2019-01-14
在学生群体中有一类中间生:“不好也不坏”,成绩不突出,个性不明显,错误也不多。此类学生大部分比较沉默,习惯于在课堂上静静地坐着,容易被教师忽视,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中间沉默层”。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势之一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更多发言、表现、交流和评价的机会。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中间沉默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成为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自信心是儿童成长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在生活和学习中充满自信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更多。“中间沉默层”学生通常缺乏自信,具有很强的自卑感。如每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发言的机会总是被优等生抢走;即使发言了,也往往没有优等生说得精彩;每次考试,再努力也考不过优等生……经历一次次的对比,自卑心理会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日积月累,形生一种心理定势——“我不行”“我再努力也没法超过优等生”。
我们应营造轻松、和谐、民主、愉悦的育人氛围,在激励后进生的同时,也为“中间沉默层”学生提供“我能行”的展示机会。如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留心给“中间沉默层”学生提供展示、发言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寻找和挖掘“中间沉默层”学生更多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形成“我也能行”的积极心理暗示,进而重拾自尊和自信。
二、搭建展示自信的平台
1.合理组建同质小组。
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时,往往会出现综合能力较强的组员不停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力稍差的组员全程仅仅倾听,或开小差,甚至破坏课堂纪律的情形。尤其在组内竞赛和抢答时,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把控全场,降低“中间沉默层”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为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尝试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合理组织同质小组开展教学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在一起能碰撞出更灿烂的思维火花,能力较弱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化“被动听”为“主动讲”。“中间沉默层”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开展活动,因为表达能力水平相近、性格相对接近,讨论和表达问题时没有心理压力,所以能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全力以赴。在分组时,教师还要考虑到自卑心重、胆子小、不敢与他人合作的学生,尽量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伙伴。
2.给“中间沉默层”学生设立岗位。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若集体活动中没有明确的组员分工,容易出现组员不积极参与活动,甚至逃避责任的现象。所以,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做到人人有岗位角色,并且所处的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让每个学生都有“我是小组中非常重要的一分子”的自我认同,有平等参与、积极发挥作用的机会。合理的责任分工可以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人特长而定,并且要定期轮换。
3.向“中间”靠拢,平衡合作内容。
在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如果选择偏向发展优等生的“拔优题”,“中间沉默层”学生就会难以适应设定的角色,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选择偏向学困生的题目,优等生会觉得内容太简单而感到乏味,“中间沉默层”学生也会觉得没有成就感。所以在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时,要在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以“中间沉默层”学生的发展水平为“最近发展区”。这样的设定既有利于面向大多数学生,又可以使优等生和学困生充分参与活动。对于学困生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采用个别指导、巩固加深等方法来弥补他们在课堂中的不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体验成功,不再是少数人独享
评价和奖励机制往往以“团体奖”和“优秀个人”的形式存在,获胜和奖励的面较窄,长此以往,会使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要给大多数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尤其要为“中间沉默层”学生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觉得成功离自己很近,只要再努力一点就会大有不同。
1.抽丝剥茧,揭开“成功”的神秘面纱。
人们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进行自我定位,“中间沉默层”学生经常会有“我太一般了,根本无法和优等生比”的心理暗示。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作为一名普通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合作学习,特别要加入“弱势”小组,暗中协助他们。还可以重点培养和帮助某一名“中间沉默层”学生,让他有所突破。然后以这一名学生为例,组织一场分享会,请他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进步法则,鼓励其他“中间沉默层”学生效仿,让他们认识到其实自己离成功很近,缺少的只是自信和不敢迈出的那一步。
2.为“中间沉默层”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中间沉默层”学生虽然不善于表达和展示,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擅长之处,教师要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在二年级口语交际课《我爱吃的水果》教学中,要求学生分组合作设计一幅关于水果的宣传画报。通过观察发现“中间沉默层”的学生虽然不善于表达,但是多数人的动手能力很强,笔者有意识地将总负责的权力交到他们手里,展示汇报的时候让“中间沉默层”学生对设计思路和想法进行汇报。学生们在展示中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