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整合思维开展高中生涯教育*
2019-01-14
高中学段的生涯教育逐步普及,形成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但一些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具体表现为:一是生涯教育的价值定位窄化为应对“选科”和“高考”,生涯教育带有极大的功利性和短时性,并没有真正成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二是生涯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学业指导和职业指导,关注的是“人—职”匹配,难以真正形成学生生涯发展的素养;三是生涯教育的方式带有较浓厚的心理学特征,内容和实施路径都比较单一。目前,这种急救式的、肤浅片面和不充分的生涯教育是难以支持学生主动、智慧、持久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发展与终身发展需要的。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对生涯教育重新定位,运用整合性思维,对学校生涯教育工作进行顶层设计。
一、充实生涯教育的目标体系
高中学段是为学生成长奠基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眼前发展的需要,满足于服务学生“选科”、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规划、专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更要放眼长远,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幸福着想。学校要充实生涯教育的目标体系,建构以共性目标为导向,由多重子目标集合而成、能引领学生多样性发展的动态的目标体系,实现由“职业指导”向“生涯指导”的转换,即通过丰富的、系列化的生涯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规划经历中形成生涯管理素养和自我发展素养,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涯认知和发展需求的阶段性特征,分步实施,构建一个既循序渐进又环环相扣的生涯目标系统。高一年级,突出做好个性化的生涯教育工作,通过制订个体生涯教育方案,开展个别化辅导,指导和帮助学生初步规划。高二年级,一方面要做好在选科问题上左右摇摆的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指导其作出适合自身实际的生涯选择;另一方面要整合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内容,开展关乎学生终身“大”生涯发展的教育和指导。高三年级是学生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即将对接的阶段,生涯教育可与班级常规活动、学校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前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学校可邀请高校招生的老师、生涯教育专家通过专场讲座、咨询等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和专业,高质量完成志愿填报工作。
与此同时,学校要完善生涯教育工作的管理体系,集成生涯教育的各种资源和要素,整合校内外教育教学力量,科学规划生涯教育的内容、方式和实施的路径与步骤;要加强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加强对家长的引导和指导,完善评价机制,落实生涯教育工作。
二、丰富生涯教育的课程资源
关于生涯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安排上看,一般有两类课程。一类是“生涯教育的(of)课程”,把生涯教育融入整个学校的课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在9—12年级开设的“生涯教育与指导”把生涯教育和学生日常学习的各门学科教学相融合起来,“聚焦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时间及资源,更好地与人相处,以提升在学校和未来生活中的成功机会”,使得所有的学科课程都变成“为了生涯教育的课程”,生涯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让所有学科教师都负起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与人相处技能,以及生涯规划知识及技能的责任。另一类是“为了(for)生涯教育的课程”,即开设生涯教育的选修课程。如美国堪萨斯州的海斯高中,为学生开设了包括“艺术与视听传媒”“信息技术”“农业、食品与自然资源”“金融与商业”“市场营销”“建筑业”等代表不同生涯路径的生涯课程群集,让学生通过特定专业或职业的学习活动的参与来体验对责任的担当,形成对自己和对职业的准确认知,自主地对自身生涯发展进行探索、选择和决策,探寻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在国内,也有一些高中学校尝试按照高等教育13大门类学科素养与要求整合高中课程,开发相应的生涯教育学科课程群,让学生学习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认识学科间的共性与差异,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
从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看,除少数优质学校有足够的能力自主开发校本教材外,建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由多校合作,把地方资源、学科课程资源和生涯教育课程有机融合,将核心素养教育要求与新高考教育改革要求有效结合,从心理适应、生涯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等方面进行生涯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设计,研发生涯教育的地方课程,作为国家课程体系的有效补充,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建立起适合学生学习的地方性或校本化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以有效弥补生涯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的不足,更贴实际地教育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自我,有效保证教育的效果。
三、拓展生涯教育的实施路径
2011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发布《繁荣之路:21世纪对美国青年的挑战》,该报告强调高中教育要加强与高等教育、职业世界和公民生活连接的思想,认为学生的生涯选择与决策的素养仅凭在学校里的学习是难以真正得到培养的,需要通过“更具整合性的方式”加以实现,使学生更加明晰地认识自己的生涯方向,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生涯发展。
从现实看,高中学段的生涯教育“更具整合性的方式”可以有三个路径:
一是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坚持以我为主。把日常教学活动、常规教育活动、主题沙龙、社团活动以及目前越来越普及的游学活动等有机整合起来,用生涯教育的思想统领,加强活动设计,加强内容渗透,加强组织指导,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让学生在团体参与和丰富的学习实践中培养合作、自主、创新和探索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是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横向联合。作为一所学校,有两大丰富的资源为一般单位所不具有,一是家长资源,二是校友资源。这两类资源又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源源不断,二是职业门类齐全。学校应充分用好这两类资源,可以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来校开设讲座,介绍各自的职业领域、职业前景、企业用工需求状况等等;也可以邀请校友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分享交流自己的生涯选择和生涯发展过程。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所在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来校开设讲座,介绍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势和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这些身边人讲身边事的讲座,更接地气,比起空洞的说教或纯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更爱听,也更好参照。学校还可以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见习、实习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参观学习或者顶岗实习,让他们形成直接的职业体验,这对学生认识不同职业的本质、了解职业素养要求有直接帮助;也为学生真切地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性地进行生涯选择提供直接支撑。
三是学校与高校的纵向互动。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中学与中学后教育的衔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要求。生涯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做支撑,高中学段少有专业化的教师,更难开展相关深入的研究。高中学校与高校天然相依,高中学校要主动与大学做好衔接,主动向高校求助。一是开展与高校的共建合作,争取高校招生部门和生涯教育研究的专家教授的支持,帮助培养骨干教师、设计教育课程、指导开展活动、开设学术讲座,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养、提升教学专业水平、提优教学效果。二是在高中学段开设大学先修课程,让学生提前了解大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了解大学的学科专业和社会职业分类。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向纵深发展,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每一个社会个体都面临着不可预测的挑战,需要不断地对生涯发展做出灵活选择和调整。高中学段生涯教育是学生能够顺利有效完成学业且形成健康世界观、价值观的基本保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关于生涯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