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老年教育纵深发展的内在动力

2019-01-14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动力素质老年人

【内容提要】基层老年教育纵深发展的动力研究,是基层老年教育理论和实践所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厦门市思明区老年大学在摸索教学效果时,逐步认识到,这个动力在于满足学员的素质提升需求、文化认同需求以及奉献社会需求。抓住学员的这三个内在动力,基层老年大学的发展才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

基层老年教育如何发展,靠什么发展?厦门市思明区老年大学通过基层调查摸底,听课了解实情,跟踪教学效果,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了解学习动力需求,揭示出了老年教育纵深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那就是最大限度满足学员的素质提升需求、文化认同需求以及奉献社会需求。抓住了学员的这三个内在动力,老年大学的发展才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

学员的素质提升需求

人的素质提升需求是人一生的重要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命体成长的健康素质需求;二是成长过程中的道德修养、知识领域、社会信仰、生活态度、行为能力、理想愿望等归属于精神文化方面的素质愿望,这两个方面的个人素质提升,伴随着人的出生、成长、衰老。无论是哪个方面的素质提升,学习和实践是唯一的途径。在一般情况下,正常人对素质提升,都有非常强烈的欲望,而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必须与时俱进,在关注学员生命体的健康素质需求外,还应特别关注学员个人成长中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老年教育区别于“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健康中心”的重要分水岭,也是老年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之一。

在教学中,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是分层次的,过去,人们往往片面地理解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把那些热热闹闹、唱唱跳跳的娱乐活动当作老年人的文化需求来理解,这个认识是片面的。这一思维方式,是导致老年教育还停留在“活动中心”“健康中心”层面的主要思维根源,也是社会现实中普遍对老年教育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据,没有一大批真正懂得办学,真正懂得文化的人来规划,老年教育就会永远停留在过去“活动”“健康”层面上。老年教育,应该规定为:实现老年人精神文化提升,美化老年人生活体验,树立老年人健康观念,共享老年人生命精彩的学习过程。回到老年教育的本质,就是回到人生晚霞期的灿烂,让老年人在幸福的最后阶段,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素质的老人。而这些,与个人的资历、学历、身份、收入高低、身体素质强弱,没有多少关系。与之有关的是,在教育实践中,补上理想之课、愿望之课、美好心情之课、人生精彩之课。这才是老年教育之根本。从目前全国老年教育格局上分析,这种老年教育模式,只有省一级老年教育达到或将达到,基层老年大学很难做到这个层面,但思明区老年大学,已经逐步形成了这种老年教育模式的基础。素质提升,是这所学校对教学的重要要求,在这种思维定式之中,思明区老年大学除了聘请大学艺术专业的教授、讲师之外,还特别聘请了多名作家协会、书法协会、美术协会、摄影协会等组织的文学艺术家担任授课教师,让课程设计呈现出严格的层次化。初级、中级和研修班、学会制等,形成一个初步的艺术院校格局,让老年大学的学员,只要有理想有愿望,就可以一步一步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目前,已有多名学员加入了省级书法、摄影等文学艺术界的专业学会,成为学员中的骨干力量,同时,他们的艺术实践,也不断影响带动着其他学员。

学员的文化认同需求

人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文化的世界。然而对文化的认识,却是最常见而又最容易忽略的。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很难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和文化的力量。老年教育在进入国民教育领域之时,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引导老年人,对随时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文化现象逐步认识,从而丰富和加强老年人的文化存在感。

退休后,从忙碌归于平淡,很多老年人会立即陷入生命要求的重大困惑之中,这种困惑将造成很大的生命压力。及时注入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文化,将会使老年人的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产生一个巨大的动力。文化的作用完全可以让老年人焕发青春,重新认识“老年”这个特殊而有意义的生命亮点。老年教育,正是以文化认同的方式,让老年人走进这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这就是老年教育的文化认同的力量。

老年教育之所以区别于“老年活动中心”,其内在动力在于教育的力量,老年教育之所以得到广大老年人的参与和拥戴,其内涵就是人的精神本质的提升,而这一切,都是我们文化的认同和文化的熏陶。

著名哲学家蓝德曼指出了他对人类文化的独特理解,他说:“文化是人类的第二天性。每个人都必须首先进入这个文化,必须学习并吸收文化。”现实中,美丽的厦门岛对所有热爱生活的人都有无穷魅力,然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代替不了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和现实的了解。很多老年人在厦门生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想过厦门历史的问题。我们在前埔南分校开设的厦门地方史课程,吸引了很多老年人参加学习。这种包含深层文化内涵的课程,对老年人认识厦门,热爱厦门,有了更新更深的意义。历史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所有人而言,都是让我们热爱这片土地的内在因素。这就是文化认同的魅力。

学员的奉献社会需求

老年教育区别于其他各类教育最根本的学习目标,不是升学、提职,不是获得社会地位,更多的是将所学成果奉献社会,这是老年大学大部分学员存于心、乐于行的愿望。这与老年人经过人生拼搏后的觉悟有关,更与老年人疏离社会、希望得到社会认同的心理期望有关。这种理想的实现,完全是出于个人自觉。而这种得到社会认同的心理行为,是个人价值观的自然表现。老年人在精神层面的具有奉献社会的心理需求,这种提升道德情操、个人修养的精神愿望,是年老之后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自我认同,应该得到全社会的肯定。

老年大学学员的社会奉献愿望是学习进步的潜在动力,但不能简单地理解和组织这种奉献活动,并且将其当作学校的办学业绩来过度宣扬,如此,反而可能对学员学习的意愿造成伤害。在思明区老年大学,所有组织的社会奉献活动,其主旨体现的是,学以致用,奉献社会,提升自我。而奉献的活动,保持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拒绝规定化,突出体验性。所有建立在学习进步基础上的活动,不搞硬性规定,都是志愿参与,最大限度地适合所有老年学员的个人意愿,强调奉献活动中的体验性,在体验中加强知识的运用性。

2.拒绝平庸化,突出高格调。尽管奉献社会活动本身是高格调的人生体验,但在具体的行为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平庸的做法。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行为所体现的正是思想品格的高低。因此正确引导奉献行为,是奉献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3.拒绝碎片化,突出整体化。行为碎片化是奉献精神的大敌,没有整体观念,往往会把格调高雅的奉献行为做成只具备宣传意义的一般行为。而那种热热闹闹的场景效果,大大掩盖了奉献精神的本质,并且给社会带来不踏实、做作的负面效应。而整体化的行为设计,将意义呈现完整化,特别是整体化设计中的顺序连续、规模等,都呈现出事物发展的有效轨迹,给人以信任感,体现奉献精神的活动轨迹。同时,又为整个活动意义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行为档案,从而大大提高老年大学的声望。

猜你喜欢

动力素质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