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进与退
2019-01-14刘庆昌
刘庆昌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个人的主体性力量和外在的教育力量,始终是一个平衡。前者微弱时,后者强劲;前者强劲时,后者微弱。不过需要注意到,前者的由弱而强,总体上是一个自然而激动人心的过程,原因是此过程的本质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进益;而后者的由强而弱,则是一个不会自然且让人备受煎熬的过程,原因是此过程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种意志无奈减损和放弃的过程。所以,教育过程在受教育者一方是感觉到自己越来越有用的过程,在教育者一方则是感觉到自己越来越无用的过程。
成熟的教育者,理应明白自己的职责,并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进退为依据决定自己的进退。其中最关键的是,教育者不能因自己教育意志退缩而感到失落,相反的,应该因受教育者的成长所导致的个人教育意志的逐渐隐退而感到欣慰。也可以说,成熟的教育者是懂得教育与受教育之进退原理的人。由此反观现实教育生活中的和谐,实为教育者基于理智的合理、轻松进退,不和谐则是教育者应退未退的教育意志与受教育者主体意志发生对抗甚至冲突的效果。
用古人的话来说,教育者教育意志的应退而不退属于“过”,教育者教育意志的应进而未进或不应退而退则属于“不及”。过犹不及,因而过与不及都会导致教育的无力或失败。长期以来,我们更习惯于在教育的方法上花费心思,现在看来,深化对教育的理解可能更为重要。任何教育方法都只能应对具体的一个或一类教育问题,但对教育的理解,却能够让理解者依照自己的立场应对所有的教育问题。
今日之所以想到了这些,起因于有人问我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无论向对方提供什么样的具体方法,都不会是最佳的应答。一种在我这里有效的方法,不必然在对方那里有效;在一种情形中有效的方法,不必然在其他的情形中有效。
鉴于此,我告诉对方说,师生以至其他具体结构中的人与人的关系,说到底都是一种角色关系。再深入下去,人与人的角色关系,又可以划分为工作角色关系和伦理角色关系。工作角色关系的完美,在于科学的分工与合作,其目的指向任务的完成;伦理角色关系的完美,在于道德的尽责与互动,其目的指向人际的和谐。
有了这样的认识,面对“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这一问题,我们便不必费力搜寻教育能手们的成功经验,只需认真思考工作意义上的分工与合作思路,以及伦理意义上的尽责与互动策略。从中也可见对师生关系本身理解,对于教育问题的解决来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