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设计应对城镇化“下半场”挑战
2019-01-14柯善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可以说,我国城镇化是改革开放最炫目的成就之一。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上半场”,主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可以说主要是一个追求GDP的城镇化。这一进程以速度与规模见长,以经济发展为主要导向,其中人文因子长期缺位,由此导致中国城市在发展中迷失方向:简单粗暴复制,大量“孪生建筑”、“兵营式城区”诞生,“千城一面”的景象在各地上演;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乱象频发的势头难以控制;城市生态环境和标志性景观被破坏,城市历史建筑及其环境面目全非……
如何破解这些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其根本在于转变思路,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际。实质上,自十八大以来,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开始着力推进城市设计,以此来推动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城市设计,即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2017年,住建部出台《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并先后在全国57个城市开展了城市设计试点工作,为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积累经验,推动提高各地城市设计水平。
以中央及相关部委文件精神为指引,各试点城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城市设计管理制度、保护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等、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我国城市设计还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城市设计在现行法定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内长时间的缺位,导致城市设计在中国“本土化”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因此需要在观念上进一步转变,并通过实践探索和法制化、规范化进行更深入的推进。
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下半场”,由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向绿色高质量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城市建设进入了以再开发、提升质量为主的城市更新与空间优化时代。因此,必须以城市设计理念,应对城市发展的“下半场”的种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