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助力精准扶贫政策落实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9-01-13张艳
张艳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时代,“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因此,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投入了大量资金,制定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为打好这一仗做了充足的准备。精准扶贫是一项由多个部门共同合作开展的业务活动,存在内容复杂多样、信息共享程度低等问题。由于扶贫工作的特殊性,我国在审计方法、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等方面仍有不足。本文通过对国家审计在扶贫政策落实中的重要性,分析了扶贫项目审计区别于其他项目审计的重点审计内容,以及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精准”的获取审计证据,出具更可靠的审计报告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及审计重点
1.扶贫资金使用不精准及审计重点。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是扶贫政策的落实、是否实现脱贫的重要体现,也是扶贫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审计发现,在扶贫资金拨付分配过程中仍存在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等现象。甚至有些地区采用“大水漫灌”式,普遍撒网,扶贫资金投入渠道分散,损失浪费,资金使用对象缺乏针对性,没有发挥精准扶贫的作用。例如:2019年4月2日,审计署发布公告对上一年度第四季度的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说明,审计组共计抽查了29个贫困县,其中包括重点扶贫县二十个,涉及资金111.2亿元。同时重点问题项目1704个,其中设计386个单位、230个乡镇以及663个村子,审计人员共计入户走访了1141个贫困家庭。审计时发现,大多数被审计地区坚持落实扶贫政策,加大对贫困家庭、残疾人员、重病人员的救助,并通过扶贫项目积极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但仍有小部分地区存在滥用扶贫资金、重复发放补贴资金、套取扶贫资金等违规行为,共涉及金额2.14亿元。从以上审计公告中我们可以发现做好扶贫资金使用“精准”是当前审计重点工作之一。审计在扶贫资金使用方面应重点关注资金是否产生了最大效用。例如,扶贫资金是否按时准确发放、资金使用范围是否合规。由于扶贫资金是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人员可以调取当地财政部门的预算报表、决算报表、财政指标支付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的问题。
2.扶贫对象不精准及审计重点。扶贫政策是针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指定的特殊政策,扶贫对象的精准性是扶贫政策准确落实的前提。但由于人力资源受限,部分地区对本地、本村的贫困人员的真实情况了解并不是很清楚,存在误将非贫困人员纳入贫困人员的范围内。同时,更多的是另一种情况,由于信息缺乏共享性,扶贫部门人员、村干部等的自私自利行为,将许多不符合条件的对象故意纳入扶贫体系之中,导致真正贫困人员无法得到帮助。例如,审计署公布2018年度第四季度扶贫攻坚战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江西省万安县、黑龙江省望奎县无劳动能力、残疾等符合贫困扶持条件的549名对象,应当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但却没有得到帮扶,导致少获得低保资金70.97万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根据政策规定,该地区1077名困难残疾人本可以享受政府代缴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费,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并没有获得,共涉及资金12.77万元。为什么这些真实的扶贫对象会无奈“消失”?扶贫工作中精准确认扶贫对象是政策落实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审计时应关注审计对象的全覆盖,确保扶贫对象全面得到扶持,排查不符合制度规定的项目。审计人员对已确定的扶贫对象进行抽查并实地考察,对居民的举报情况进行特别关注,询问当地扶贫对象是否得到救助,对扶贫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
3.扶贫项目实施不精准及审计重点。项目是政策落实的载体,政策是项目的根基,精准立项是扶贫攻坚战中最重要的一步。通过近几年的审计发现,我国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常常表现出项目立项不精准,导致项目的建立对扶贫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无帮助。主要原因是立项前期准备工作不够,证据获取不充分,甚至有的部门直接采用电话了解替代实地调研,盲目的确认立项结果。同时,还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以少充多、以次代优,使得整体项目实施效果不佳,造成项目设施闲置或无法使用,扶贫工作只浮于表面,造成花钱办了件没用的事。例如,2018年12月底审查发现19个地区190个扶贫项目存在进展缓慢、建成后闲置或无法使用、因管理不规范效益不佳甚至形成损失浪费等问题,涉及金额1.59亿元。因此,对于扶贫项目的审计也是扶贫审计的关键之一。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漏洞的主要原因是审计介入不及时,事后审计往往只能揭露问题并进行处理处罚,而不能做到事前监督,防止决策失误。对于特殊项目,必要时聘请专家进行检查,准确度量扶贫项目的落实情况是审计时应关注的重点之一。
4.扶贫效果不佳及审计重点。扶贫的根本是为贫困人民提供生活保障,帮助他们站起来、富起来,而不是一味的帮扶。但通过审计报告,我们发现部分帮扶地区扶贫效果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贫困户没有真正掌握脱贫技能或没有意识将技能运用到生活中。例如,在就业扶贫项目中,有些地区通过对贫困家庭进行厨师技能培训,并颁发合格证书。但培训结束后发现,竟没有一人持证重新就业。脱贫政策虽然得以实施,但实施效果不佳。二是对贫困户帮扶过程中并没有改变扶贫对象的经济水平。如对某地区进行养殖扶贫,申请的财政扶贫资金以牲畜的形式发放给贫困户,但后续发现大部分贫困户并没有继续养殖,而是采取卖给他人饲养或是直接送到屠宰场。原因在于,當地政府对扶贫项目前期调研时缺少对市场环境的估计,加之农民大多缺少养殖经验,导致预期目标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因此,审计时需要考虑扶贫项目的预期收益,确保项目能真正为扶贫对象带来经济利益上的输送,而不是仅仅依靠理论数据进行猜测。
二、精准扶贫审计实施路径分析
1.改变审计证据的获取方式。传统的纸质审计证据获取方式较为复杂,获取难度较大。审计人员限于空间和时间的范畴通常采取抽样取证,这种取证方式会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造成一定影响。信息化时代的产生造就了技术化环境,云计算、数据库跃然而生。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任何人或事都可以被数据化。例如,审计人员可以通过GPS记录扶贫物资的发放情况,获取GPS记录的电子数据作为非财务信息审计证据或利用LBS,通过无线电通讯网络,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判断扶贫对象的生活轨迹进而推测出经济水平,对于预测结果与扶贫标准相差较大的予以特别关注。通过利用现有科技技术,审计人员可以更快捷、更全面的获取审计证据,提高了审计效率。
2.借助大数据技术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审计制度,不仅要结合一个国家的最新政策要求,还要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形成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现代化审计制度。借助大数据技术,审计人员可以对所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员信息,建立归口管理。一方面可以收集全部的信息数据,对扶贫项目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加强事前监督。另一方面可以构建信息云平台,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消除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后续审计问题。审计人员即使不在现场,也可以通过数据筛选,及时发现不符合扶贫政策规定的项目或扶贫对象。
3.加大扶贫审计过程的监督力度。扶贫资金使用分散、扶贫对象确认有误、扶贫项目实施不规范,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审计监督不到位引起的。为了更进一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应当加强对精准扶贫全过程的监督,达到对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在前期阶段,审计人员要重点审查扶贫资金的发放标准,检查扶贫对象是否合理,项目审批是否合规等。在扶贫阶段,审计人员要注意相关财务资料的真实性,与国家下达的政策规定进行比较。在审计工作完成后,审计人员要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同时事后持续关注审计整改建议的落实情况也是十分必要的,审计的目的就是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整改,为后续扶贫项目提供可借鉴的意义。
4.积极公布审计结果,提高审计结果的可利用性。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加强信息公开化,提高信息透明度就变得十分重要。精准扶贫审计是国家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主动的公布扶贫审计结果可以让其他政府部门、企业、社会民众等共同参与到对扶贫工作的监督工作中。这样做的目的,首先确保了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对国家财政资金的监督权、知情权。人民可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在一定程度上给相关部门施加了压力,减少了机会主义行为。其次提高了审计结果的可利用性可以减少不合规行为的出现,当不合法行为暴露在阳光下,人们可以轻易判断出哪些方面容易存在问题,进而对这些方面给予更多关注。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