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思想

2019-01-13赵媛

祖国 2019年23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新时代创新

摘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治理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本文通过整理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来源,概括和总结其主要内容和特征,认为在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明晰政府职责、转变治理理念、畅通参与机制、创新管理方式。

关键词:社会治理   创新   新时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重大飞跃。这一判断表明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建设的科学认识,探索社会治理规律。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思想是指导我们完善社会治理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来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思想坚持兼容开放的姿态,既传承了我国传统社会治理思想的精华,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吸取共产党人社会治理思想,并坚持问题导向,是立足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的具体问题而形成的创新理论。

(一)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思想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了一整套的治理体系,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此后,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国家治理的探索就没有间断过,也由此形成了丰富的国家治理底蕴。其中,儒、道、法、墨四家的思想影响最为突出,对社会治理思想的萌发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儒家创始人孔子一贯倡导“平天下”、“仁政”、“礼制”,认为统治者应体察民间疾苦,以仁爱之心推己及人,以周礼去教化民众。其后,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对这一观点发扬光大,强调政府对民众的教化,以道德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去教育人、感染人,使人们回归善良初心,使得国家安稳。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思想重视人民主体地位,将教育放在国家发展的突出位置,认为教育是民生之基,并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历代统治者外尊儒术,内用黄老。黄老指的就是老子。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即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就可以达到太平盛世。这种管理智慧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特别是对于服务型政府而言,职权范围以外的事项要交还给市场和个人,尤其要处理好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

法家的核心思想在“法”,强调铁面无私,一律按律法处置。集法家大成的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把“法”作为治理国家的准则,要求百姓严格自律,遵守法律,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治理特色。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并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可以说,法家思想为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思想提供了一种历史参考和历史借鉴。

墨家学派来源于社会底层,主张兼爱非攻,这一观点发出了老百姓最期盼的声音。墨子在《鲁问》中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十项治国策略,并把“兴利除害”作为其管理思想所要达到的最终彼岸。兼爱,就是指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爱护。这样的理想社会蓝图和我们倡导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他们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但其治理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唯物史观认为,要坚定地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在社会治理上,他们主张以国家理论进行社会治理,无产阶级国家需要履行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等职能,以国家、市民社会和人民群众作为治理主体,以“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①作为价值诉求,这是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最早雏形。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治理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观点;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他在《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文章中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社会治理就是要充分发动群众,调动每一个积极因子投身其中。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共同富裕为价值诉求,明确提出了社会管理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探索权力配置制度,实现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顶层设计上统一起来,突出德治和法治的作用,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突破了过去人们对于政治、物质、精神三者互相割裂的思想误区。现在在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下,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通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社会建设,并认识到利益多元化是社会建设的难点所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至今,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一)主要内容

1.治理目标

社会治理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引,才能凝聚起全社会最广泛的力量为之奋斗。习近平指出要以实现中国梦为社会治理的总目标,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②。中国梦的提出基于国内国际深刻的环境变化,及时回应群众心中的期盼,为广大人民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奋斗蓝图。同时,这幅蓝图一经绘就,国家、民族、人民就与社会治理紧密联系。这也是社会治理格局的一次突破,将社会治理目标由过去的社会层面推及至每个人,人人都是社会治理的受益者。

2.治理主体

受长期以来的官本位思想和过去社会管理理念的影响,认为治理主体是各级政府。政府与公民之间始终保持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处于一种对抗的紧张关系。“社会治理”这一概念的出现,有效缓和了这种冲突,扩大了社会治理主体的内涵,明确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公民、社会组织等都可以是治理主体。治理主体的多元有利于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了群众基础与支持。

3.治理方法

在治理方法上,社会治理强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指将侧重事后治理逐渐转变为防患于未然;系统治理指单一治理转变为整体推进协调治理;综合治理指不同领域的治理难题整合之后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就是要突出法治作用,提高治理法治化水平。与之前的治理方法相比,治理重心下移至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是因为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所以功夫也需下到基层最前沿。正如俗语所说,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这样就必须重视基层治理的地位,从细小处着手,从最小的单元做起。

(二)主要特征

实践证明,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不断创新,才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社會治理之路,具有以下特征:

1.科学性

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就在于它揭示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如实地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认识不足到认识深化,社会治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利于我们科学准确地把握社会治理最本质和最核心的内涵。

2.人民性

从社会治理的主体来看,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倡导多元治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表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诉求,社会治理的目标是要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大格局,充分体现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

3.时代性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社会治理领域,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越来越高,对一些重大社会事件的处理也很关注,自由民主意识不断唤醒,在个人与社会的平衡中追求发展空间。

三、新时代践行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思想的路径

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③当前,我国在社会治理领域也面临一系列的困境与短板,如何突破瓶颈推动社会治理新进展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在新时代坚持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思想就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党建引领工作

在社会治理中体现党的领导地位就是要一方面通过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把社会治理的重心放在基层。依托居委会、村委会扎根基层的特点,将社会治理渗透到日常工作之中。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先进党员的优秀事迹,发挥引领示范的带头作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最鲜明的特征,在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改善党的执政方式,以党自身的先进性建设凝聚最广泛的群众,汇聚最强大的能量,从而推动社会治理向前发展。

(二)转变思想观念,明晰政府职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治理这一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政府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就要切实做到法律没有授权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做到,明晰自己的权力边界,做好守夜人的角色。

(三)畅通参与机制,保障民意传输

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当前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还存在着渠道较为单一、参与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在渠道上,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公民依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不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不足,社会组织成立很多是因为个人兴趣爱好,但并没有将社会治理作为组织的活动内容。在效果上,公民参与治理的能力面临考验。如何培育新时代具有参政议政能力的公民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壮大其力量,简化相关行政手续,引导他们正确地参与社会治理。另一方面,加强监督,以党建促治理,保证社会组织正确的政治性。

(四)完善治理立法,践行法治治理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部分,在法治化方面,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互动还不够紧密,法治化治理程度还不够高。为此,要进一步以法治思维完善社会治理领域的各项工作,将法律法规覆盖至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在理论上,要加快社会治理的立法进程,做到有法可依。在宣传上,要大力加强对公民的普法教育,提升广大人民的法律意识,会用并善用法律武器解决矛盾。在实践上,要践行法治治理,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五)创新治理方式,体现人文关怀

社会治理方式有很多,既有行政手段又有柔性手段。从目前来看,网格化管理的经验做法已经在全国推行开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管理方式上还应该多运用柔性手段。通过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加强全体成员的价值观建设,以文化这种柔性的手段,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治理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实现社会治理主体自觉参与治理。再比如,随着5G网络时代的到来,运用大数据手段进行社会治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治理方式发展趋势。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

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9 -290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8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赵媛,中国共产党高平市委员会党校,教师。)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新时代创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