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代乌兰牧骑与民间艺术联合发展的意义

2019-01-13乌日嘎

祖国 2019年23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民间艺术

乌日嘎

摘要:草原红色文化使者—乌兰牧骑是祖国北疆草原的文艺名片,它传播民族艺术的同时在促进地区和谐稳定发展。本文通过简要的介绍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杭锦旗民间文艺队为主体的民间艺术概况,对于乌兰牧骑与民间艺术联合发展的意义做了一个粗浅的阐述。

关键词:乌兰牧骑   民间艺术   联合发展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是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文艺发展史的里程碑。乌兰牧骑具有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流动性强、装备灵活轻便等特征,是政府为在牧区民族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丰富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设立的综合性的基层文化服务队[1]。乌兰牧骑常年活跃在千里草原,承担着文艺演出、宣传辅导、生产帮助、生活服务等诸多职能,用独具特色的文艺语言,诉说着内蒙古60多年来的繁荣发展。

一、乌兰牧骑概述

(一)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内蒙古地区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地域广阔、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等情况,导致广大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对于党的政策方针的学习了解不够及时、方便。为了解决牧区长期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影、演出、展览、图书的实际情况,1957年6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于苏尼特草原,从此这里也成为了乌兰牧骑精神的发源地。据《内蒙古文化志》记载,当时的乌兰牧骑只有胶轮车两辆、马 6 匹、幕布 2 块、煤气灯 3 盏、乐器 5 件(三弦、四胡、马头琴、笛子、手风琴各 1 把)、服装 4 套、播音设备 1 套、留声机 1 台、收音机 1 台、帐篷两顶[2]。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他们始终坚持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文艺工作为导向,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时隔62年后的今天,这支“红色嫩芽”已经枝叶茂盛的遍布祖国北疆草原,从12人的工作小队发展为75支队伍拥有3000多名队员的庞大队伍,每年演出场次达到7000多场,成为草原上一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安宁稳定的“红色文艺轻骑兵”[3]。

(二)乌兰牧骑走进新时代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充分肯定乌兰牧骑工作者对事业的热爱,对党和人民的深情;充分肯定乌兰牧骑精神,肯定乌兰牧骑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勉励他们继续“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2]。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给乌兰牧骑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新的任务。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同志在《一首永远动听的草原牧歌》一文中谈到在“新时代,乌兰牧骑必然要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要求乌兰牧骑要担负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使命[4]。

二、狭义的民间艺术概述

民间艺术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文化的另外一种展现方式。当前社会各层面和民间蕴藏着大量的文艺团队和爱好者,实力强大、热情高涨。他们当中有的可能经历过专业的训练,有的只是在工作之余的时间自己摸索成才。但最终的职能与乌兰牧骑有相同之处,他们也扎根群众沃土,甚至有的就是来自人民群众,通过艺术服务传达时代的声音,表达人民的心声。他们渴望有一个舞台,通过表演展示自己的才华,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精神上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远古以来蒙古族是个多才多艺的民族,以杭锦旗阿斯尔嘎查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鄂尔多斯民歌、传统民族乐器在民间一度盛行。每当有盛大的节日、那达慕或多人聚集的活动,总会听到扬琴、四胡、三弦、笛子等传统乐器的优美旋律和鄂尔多斯民歌的大串烧。那里或许没有艺术专业的人,但是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弹奏乐器,唱起民歌。有的家庭兄弟姐妹几个就可以组合成一个乐队,一起唱歌欢快起来。然而这样的民间艺术也有过一段低迷时期。进入21世纪后的十余年里,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对生活追求的转变,传统乐器成为了家里的摆设。但是这几年来,人们也意识到民间艺术需要传承发展,不然这一代人之后它将变成历史,就会慢慢的从人类舞台消失。现在各类民间艺术队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布锡尼镇的各个社区、苏木嘎查,到2019年共有60个民间文艺队,都有自己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如杭锦旗巴拉贡民间文化艺术团由17位演员组成,每逢元宵节、建党节、国庆节、新年会在镇里的戏台上专场演出。此外艺术队在作品创作上下功夫,排练出由团里编剧新写的民歌《新鄂尔多斯欢迎您》、《来了一回巴拉贡不想走》等优秀作品,得到观众高度认可。他们演出的地点也由镇里的固定戏台,扩散到居民比较集中的昌汉白村、兴建村及工业园区的大厂矿等剧场,甚至在全旗的文艺调演上展示过风采。

三、乌兰牧骑与民间艺术联合发展的体现及其意义

习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乌兰牧骑坚持扎根草原、服务群众、不断创新、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如何整合和运用好民间艺术队这支强大的队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文艺大军中的重要力量,正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群众中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的具体体现。

如为探索新时期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新方法,杭锦旗乌兰牧骑走进社区进行文化惠民辅导。队员们和各文艺团体主创人员进行座谈时,大家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烈,体现了艺术思想的碰撞和大家良好的艺术风范。乌兰牧骑副队长刘红艳说:“我们将尽职尽责,提高社区居民的積极性,把群众优秀的剧节(目)推出去,把乌兰牧骑和社区紧密团结在一起,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道路”。还比如作为“古如歌之乡”的杭锦旗举办了“传承文化根脉 共筑民族未来”第七届鄂尔多斯古如歌大赛。并组织杭锦旗当地牧民、退休教师、中小学生等51人组成的杭锦古如歌艺术团应邀赴蒙古国参了由世界民俗节日协会主办的亚洲第一届民俗锦标赛。杭锦古如歌艺术团凭借古如歌风情歌剧《杭锦婚礼》在2019年亚洲民俗节上大放异彩,斩获民俗民风团体演出二等奖及高质量节目特别奖2项大奖,并获得了在世界民俗锦标赛(世界民俗节)中展现世界民俗艺术的资格。

通过上述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民间是艺术创作的沃土,同样民间有着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们。笔者认为乌兰牧骑与民间艺术家们的相互交流学习不仅扩大了文艺队伍,同时加强了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的传承和发扬。从而共同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思想精深的、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并且也实现了民间艺术家们的舞台梦。因此笔者认为乌兰牧骑与民间艺术联合发展是新时代民族艺术发展道路新的出发点,它将打通乌兰牧骑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四、结语

新时代乌兰牧骑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回信精神,发扬传统、推动创新、担负起新的使命,带动民间艺术联合发展,凝心聚力再出发,让优秀的文艺作品走出草原、走向世界,用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讲述内蒙古的故事。同时加强年轻一代的培养,在民族艺术行列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确保民族艺术代代相传、源源不断的同时挖掘年轻人的创新思维,让艺术永不褪色。

参考文献:

[1]阿拉塔.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8,(12):55-57.

[2]刘新和.关于乌兰牧骑的回顾与思考[N].内蒙古日报(汉),2017-12-15(010).

[3]赵娜.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乌兰牧骑服务人民群众发展概述[N].内蒙古日报(汉),2019-6-17(002).

[4]苏向宇.关于创新开展“业余乌兰牧骑”建设的几点思考[N].鄂尔多斯日报,2018-12-3(003).

(作者单位:内蒙古杭锦旗乌兰牧骑)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新时代乌兰牧骑表演形式研究与探索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民间艺术篇
乌兰牧骑进校园
玛奈乌兰牧骑
光荣的乌兰牧骑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乌兰牧骑”式的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