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人才培养探析与思考

2019-01-13梁德民

祖国 2019年23期
关键词:新时代培养人才

梁德民

摘要: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识才、爱才、育才、用才以及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不断强调我国的人才兴国战略。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明确新时代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内涵,把握新时代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主体,抓好新时代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关键。

关键词:新时代   人才   培养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内涵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一直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培养人才的过程就是传授知识、开拓未来的过程,只有做好培养人才的工作,人来才能够对未来有更大的期望,才能够不断地探索未知、开拓进取,取得更大的成就。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急需大量的人才来推动我国的政治、经济乃至科技的发展。只有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才能够使人才的培养满足国家、社会和人民发展的需要。在2018年的我国第三十四个教师节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人才培养工作为首要明确的基本内涵。他指出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努力,把人才培养成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一生献给伟大的祖国。

人才培养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打牢成为“人才”的基础,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中小学校要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进行探索和实践,在人才培养定位,重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无私奉献的人才思想,激发师生的个人爱国热情,自下而上的驱动整个校区进步,争取让每个师生都成为有态度,有素质,有能力的人才。笔者认为,关键要培养“感情”。“感”是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情”是指“培养具有高尚情怀的人”。

(一)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责任感也称责任心,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承担义务的一种复杂情感的体验。而作为中国教育系统基础部分,中小学管理者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去培养学生,如何为他们打牢成为“人才”的基础,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刻思考与不断学习。每位中小学生只有敢勇于承担责任,赢得别人的信任,增强自己的信心,才能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1.从学习中培养“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求知责任感。责任感是在社会中与他人交往所必备的道德情感,是一份对他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复杂感情,在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学习没有真正的强者与弱者,只有不懈地探索与追求。每位中小学生只有敢勇于承担责任,赢得别人的信任,增强自己的信心,才能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2.培养对生活艰苦奋斗的责任感。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时代的中小学生,从小生活在安定舒适的环境里,更要注意对自身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应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出发,养成艰苦奋斗的好习惯,共同为创造节约型社会而努力。

3.培养对行为文明礼貌的责任感。在平时的谈话中,要注意场合,使用礼貌用语,态度友善,接受或递送物品是要起立并用双手。要把文明礼貌的行为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于他人发生争吵时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尽量与人为善,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4.培养对劳动不怕吃苦的责任感。要学会做家务,帮助父母减轻负担,努力培养自身对劳动的热爱。通过劳动帮助他人减轻负担,努力为家庭、班级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体验劳动的快乐。

(二)培养具有高尚情怀的人。情怀,指的是一个人的心境和胸怀。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全球治理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要具有中国情怀,坚持爱家、爱国、爱党、爱社会相统一,始终把个人的发展同家庭、社会、祖国乃至世界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要具有世界情怀,坚持融通中外、兼济天下,在变革的世界中把握人类发展趋势,在激荡的时代洪流中抓住机遇,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各种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把握新时代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主体

(一)着力人才培养,推动党组织建设

《党章》中明确规定:“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对中小学来说,什么是政治?可以用“三个保证,一个监督”来概括:保证在学校中党的方针路线能够完全贯彻,保证在学校中党的组织决策部署在学校的贯彻落实,保证在学校中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的顺利实施;发挥对学校领导的监督职能,确保党的政策方针、组织决策以及思想政治建设在学校中得到了落实,确保学校的办学方向以及党风建设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对中小学来说,什么是核心?核心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学校中的领导地位。学校的一切政策和教育方针都是由党来进行策划和组織,党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强大后盾。党是学校的“政治核心”,人才培养就是要围绕着“政治核心”做好自身的工作,完成党的建设任务。党组织要将党的政策个方针融入到学校的建设过程中去,做好党的反腐倡廉工作,变革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校输出人才的能力,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障。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要求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从根本上明确了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同时,社会要结合已有的社会资源帮助进行教师的培养,为教师的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使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从而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中去。

三、抓好新时代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关键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国家强盛的标志,人才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步骤。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用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以及练就“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本领。

坚持树立鲜明的人才导向。培养人才要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建立起人才的发展方向,使人才坚定自身的爱国信念,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坚持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 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

坚持注重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强烈的人才意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国各级政府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要有识才的眼光、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健全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要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揽四方之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坚持练就“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本领。当前世界日新月异,我们自身要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努力扩大知识半径,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才能成为堪当大任、能做大事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S].2018-07-03.

[2]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DB/OL].人民网,2016-05-30.

[3]冯则刚.如何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DB/OL].党建网,2013-03-27.

[4]刘华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创新人才培养[J].创新人才教育.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江市田家炳学校)

猜你喜欢

新时代培养人才
人才云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