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
2019-01-13王肖英
王肖英
摘 要:创新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全球化科技革命与发展中至关重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措施,把握创新创业的核心要素和根基,从课程体系创新、课堂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可建立“一体多维多段”的课程体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执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精髓,从而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推动我国科技文化和经济不断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 地方高校 创新人才培养
一、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美国高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大胆创新和实践。2018年10月,为唤起美国的学术界对未来教育的思考,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的设计》的全新课程[1],其主要内容是探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寻求适应性最强的最佳教育方法,课程由多名教育界知名教授任教。其中,斯坦福大学的莱瑞·雷弗(Larry Leifer)博士是创新设计的鼻祖,他认为创新思维培养是未来教育的重点,而斯坦福大学开设的创新设计思维方法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美国的创新教育已经融入到学生各阶段的教育中,在美国的高校或各个社区的学院里,都会提供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这样也为创业者提供了很多受教育的机会。
英国剑桥大学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一些技术转化成果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对学生进行系列指导[2]。帝国理工学院专门开设了创新与创业部门,该部门的研究人员和教授既担任学生的教学导师也担任创业导师。他们与全球的研究机构或企业进行合作,主要研究其企业组织形式及路径。导师们也带领学生参与一些企业项目,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英国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了充足的基础。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如翻转课堂、慕课等,同时借助一些社交媒体等将常规的创新创业课程信息化、现代化。
近年来,以色列以“创新的国度”闻名于世[3]。教师充分遵循“教师不是教学生怎么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做”的教学思想,他们激励学生遇到问题要敢于挑战、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在学习效果评价时不仅局限于学生的学术成绩,而且更加关注学生是否能够不怕失败、是否有在各领域不断尝试的能力、是否能够灵活性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
二、全球化背景下
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近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许多高校不断探索和创新,涌现了一批创新型示范高校。有些高校创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作为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建立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投资企业的各项权益,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和成本,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实现了师生和企业共赢的局面[4]。同时,很多高校也在致力于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教师在课堂改革的过程中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常常将课程教学简单理解为该课程中各个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知识点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大部分教师采用讲授、灌输式的单向教学方法,学生只是简单理解和记忆。此时,教师扮演的是“搬运工”的角色,学生扮演的是“复读机”的角色,难以全面探究和创新。
(一)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多渠道合作
为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有效、顺利地开展,政府及相关组织要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并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5]。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相应的组织主要以重点高校的科技园為主,对创新领域涉及的机构较少,而且创新创业教育大部分集中在最后两学期。因此,我国地方性高校应建立复合立体的多方合作机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高校、研发中心、创业中心、教育中介等机构形成有效的共同体,从而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与经费支持。
(二)建立全面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我国可借鉴英国高等教育,在大课程观的教学理念下,通过整合校内外的有效资源,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构建内外融合的课程体系[6]。尤其是地方高校,结合地方企业的生产和技术需要,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树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在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确定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为适应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课程设置时,添加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以及复合化(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块。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意义与社会价值是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7]
(三)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结构化的教学
人类的知识构架呈链条式、网状线的发展特点,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是强关联的关系,新知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衍生,这样知识体系才更加严谨和完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本身具备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间和学科间的不断迁移,进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格(Jay McTighe)倡导的大概念教学就是以大概念作为连接,将知识牢固地连接起来,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学生依靠大概念自主学习的内容远比教师教得要多,并且在他们的未来学习和工作中仍会持续发生作用。目前,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越来越多,它是以结构化的图状设计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观念,在头脑中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形成全景图。每名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创设的思维导图也各异,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发散思维,同时提升其思维品质。
三、结语
科技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因此青少年的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地方高校更应该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在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方面不断革新,为国家不断培养应用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里.斯坦福大学的未来教育探索[EB/OL].http://gn.cssn.cn/hqxx/yw/201807/t20180706_4498072_ 1.shtml,2018-07-06.
[2]谢萍,石磊.英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14):42-47,51.
[3]徐郁郁.专题片“以色列创新”汉英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D].长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2017.
[4]李禄峰.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9):142-143.
[5]王宝华.我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26):7.
[6]温荣.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方案[J].文教资料,2019(16):163-164.
[7]雷文静,夏磊,张新鑫.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知识经济,2019(30):162,164.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