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2019-01-13吴春莲
吴春莲
摘要: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决定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小学三年级之后数学问题变得复杂许多,如果不能及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很多学生就会逐渐“掉队”。所以,数学教师应积极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不断的思维训练,通过科学、合理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主动性、逻辑性和层次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训练 能力培养
数学学得好不好,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小学三年级之后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而教师应该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因为小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培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科学、合理的数学思维训练,能够迅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数学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最主要的平台。
一、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主要内容
数学教学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一,是抽象思维的能力。就是在涉及数学问题时理解概念、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要学生对所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准确的把握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其中具备了哪些条件、不符合哪些条件,借助所给出的条件推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是形象思维的能力。即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生动的形象的表象认识、梳理数学本质规律,或者借助形象化的数学知识指导进一步的数学探索,使学生能够在脑中形成数学现象的映像——视觉的、听觉的或者触觉的、实践的,并借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第三,是直觉思维的能力。数学直觉思维是在已经形成和具备的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观察、领悟、感受对象的同时,在短时间进行顿悟,从而能够产生快速的评估的能力。这种思维的优势就是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对来说,小学数学教学中所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并不特别复杂,但是需要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开启数学新天地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维。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心里的内在动因,因为这是引导人的行为活动的内驱力,因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具有进行思维的动机,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那该如何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动机呢?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把握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并积极地挖掘课本中的数学知识要素、要点,在吃透、了解学生和教材的前提下,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与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用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他们进行数学思维的内在动因。例如教学小数点的移动对小数大小变化的影响时,为了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带有小数的物品价格或者计量结果等数据引入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生活中能够接触到了笔、本、橡皮等根据自己的经验标上带有小数点的价格,再让他们比较15.5元的日记本与1.55元的橡皮因为小数点的位置的区别,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两个小数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或者对于学生50米跑的速度进行计量,比较小数点位置不同表示的实践长短的区别。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数学问题,不仅能够让他们形成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意识,而且使他们明白数学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这样,在生活中学生将培养起提炼、搜寻数学问题的意识,形成比较敏感的数学触觉,能够准确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产生积极解决的意识,从而提升思维的主动性。
(二)构建数学思维网络,促进学生思维脉络的清晰。数学是一门具有严谨性、科学性的知识学科,其知识网络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学生在不断地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是在逐步地构建数学知识网络,他们所学的知识对于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在学习新知识时应该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他们的知识基础进行紧密的联系,同时观照到他们对未来所学内容的感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链条,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构建数学思维网络,重要的是把握学生数学思维的起点、转折点,从而建立起各个知识环节的链接。
第一,把握学生思维的个性化起点。正如前文所讲,数学知识体系的特點是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的,其中的各个知识体系是相互关联、紧密相关的,而它们之间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结构在一起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的个性化起点,帮助他们从自身的经验、所学的旧知识出发,逐层完善自己的思维体系,使之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而依照学生经验积累的不同、学习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是个性化的、有区别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一点,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网络的建立,即依照学生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设置思维起点,不让他们觉得无从下手或者觉得“难”,这样是难以开启逻辑链条的。就具体问题来说,比如教师在教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时,必然涉及到比例知识和按比例分配的问题,需要帮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前找思维的起点,首先形成对于比和比例的正确认识,而对于与按比例分配相关的“平均分”的知识,也需要帮助学生再进一步地建立相关联系,通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的复习,比对二者的区别,使学生明确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异同,从而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借助所学的平均分的知识,扫除学习按比例分配的问题的障碍。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需要使学生具备科学的、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建立这样的知识体系,就是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为基,合理地迁移和转化,帮助学生清晰思维流程,让学生的思维更有逻辑性、条理性。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关键性转折点。学生思维的关键性转折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这是连接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的转捩点,理解了这一关键的知识点,就能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二是这是学生思维的“盲点”——理解问题的难点,如果能够帮助学生疏通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学生将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因此也是学生思维的关键的转折点。对于这两个“点”,教师应该合理地进行启发和引导,运用合适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不直接告诉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而是告诉学生从哪个方向去思考、用什么方法去尝试解决,这样学生能够在思维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自己掌握从已知到未知、从形象到抽象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进步。
(三)注重思维方法教学,提升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丰富,离不开思维方法的训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渗透,增强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维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一般与特殊”等。“分析与综合”,分析就是根据对事物和问题条件的认知,对其进行分解,找到其间的联系,并具体到数学题目当中,作出终结,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度的提炼和加工;综合即是由对所给出的条件的整理和把握,理清题目中没有直接体现出的联系,找到相等和相反的关系等,并借此解决问题。“具体与抽象”,也就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过渡和转化,比如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需要从一个实在的物体提炼出六个面,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那么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呢?教师可以接触剪刀,将纸盒等长方体剪开,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长方体的表面积的组成部分,不过是六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这是从抽象到具体。“一般与特殊”则是寻找大多数事物“共性”和“个性”的思维方法,通过共性和个性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把握能力。比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共性”是“都有四条边、四个角,且每个都是直角”,“个性”则是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这样的比对和分析能够让学生对于特殊形体的个性更加了解,从而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准确、灵活地处理。由此可见,数学思维方法是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思维方法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习数学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不断的思维训练,通过科学、合理的思维训练,从兴趣激发、思维网络构建、思维方法训练等几个方面,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主动性、逻辑性和层次性,使他们能够进一步探索神奇的数学世界。
参考文献:
[1]陆大用.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天津教育,2017,(09).
[2]安晓燕.构建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式”概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03).
(作者单位:公主岭市岭东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