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空军成长史上迈出的坚实两步
2019-01-13吕黎平郑杰川
吕黎平 郑杰川
编者按: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在中国空军成立7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本刊记者根据原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吕黎平的回忆录整理出了本篇文章。本文回忆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筹建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组建我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的情况。
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艰难诞生
1945年8月下旬,党中央获悉日本投降后在东北遗留有较多的航空训练设施,便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在那里收集器材,筹建自己的航空学校,为将来建设人民空军培养人才。当时延安的八路军总部有一个负责修建延安机场、接待来往飞机的航空组,成员是常乾坤、王弼、刘风等过去在苏联学过航空的一些同志。于是,中央组织部集中该组成员和我党派往国民党空军学过航空的干部,另外从中央党校、自然科学院等单位抽调一部分干部共30余人,分两批派往东北执行这项任务。在出发前的8月30日,刘少奇同志在接见他们时指出:我国的东北是日本关东军经营了10多年的基地,估计在那里有较多的航空器材,这是我党着手筹办航空事业的有利条件。因此,中央决定把在延安的航空人员派到东北去,先摸清情况,接收航空器材,为创办航校做好准备。任弼时同志说:你们肩负着设法创办一所航空学校、为将来的人民空军建设培养一批种子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白手起家办航校,一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要多请示东北局和“东总”。
常乾坤、王弼同志是大革命时期派到苏联去学领航、机械的老同志,为党创办航空事业是他们孜孜以求的夙愿,他们表示坚决遵照中央的指示,一定完成这次光荣任务。王弼同志率领的第一批干部中有刘风、吴恺、魏坚、张开帙、林征、许景煌和汪伪空军驾机起义的人员等20余人。他们于9月2日和10月2日先后从延安乘飞机和步行出发到张家口后,王弼暂留张家口组建航空站。刘风等人9月下旬经热河到沈阳。魏坚、吴恺、林征、张开帙、许景煌、顾光旭、欧阳翼、马杰三、张成中、熊焰、龙定燎、谢挺扬等人于12月到阜新。
9月初,从扬州汪伪空军于1945年8月20日驾驶一架双发运输机“建国号”飞延安起义的蔡云翔(原名周致和)、于飞(原名黄哲夫)、张华(原名赵乃强)、顾青(原名管序东)、田杰(原名黄文星)、陈明球(原名沈时槐)6名空地人员,飞张家口着陆时,右起落架折断,不能继续飞行,亦随刘风同志一道步行到了东北。刘风、蔡云翔同志率领的第一批人员到沈阳后,按照东北局的指示,除了接管由林弥一郎带领的日本飞行队外,还派人到营口、大石桥、鞍山、辽阳一带,搜集了日本遗弃的十几架破旧飞机和航空器材,于冬季一并运往吉林省通化市。
常乾坤同志率领的第二批干部中有油江、刘玉堤、吴元任、李汉、孟力等20余人。他们于10月15日从延安出发,到张家口留下油江同志接任航空站站长,王弼亦同赴东北,经热河,于12月到达阜新,同先期到达该地的魏坚等会合。随着国民党军队进攻的严重形势,在阜新的这30多名干部亦撤往梅河口,然后到吉林省的通化市。常乾坤、王弼同志到本溪向东北局报到请示,彭真同志指出:要尽快赶到通化,筹建航校,注意争取日、旧航空技术人员,埋头苦干,培养干部。
林弥一郎带领的飞行队向我军投降后,东北局决定由刘风、黄乃一、蔡云翔等把该队收编为“东总”航空队。接着,又派出一批干部组成若干小组,分赴丹东、延吉、牡丹江、哈尔滨,佳木斯、北安、齐齐哈尔等地有机场的地方,继续收集各种残缺不全的飞机和零配件、汽油等。这批同志不分昼夜,不顾个人安危,把收集到的航空器材用挑运、牛车、马车和火车等運输工具,运送到了通化。经过大家两三个月不怕艰苦、不畏严寒的紧张工作,在东北民主联军各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几乎走遍了北满地区的所有日伪机场,共计收集了日本各类型飞机100余架(其中近一半比较完整)、发动机200余台,仪表零件100多箱,油料近千桶。这就为组建航校准备了物质基础。
在这期间,航空队人员亦逐渐扩大。“东总”派来了一批负责干部,其中有顾磊、白平、刘西科、张培根同志。又从当时在通化的抗大山东分校选调来100名学员,其中有林虎、张积慧、徐登昆、吉世堂、李宪刚、韩明阳、张宪志、董献真、孟进、牟敦康等,到航空队学习。在南京参与筹划蔡云翔起义飞延安的白起(白景丰)、吉翔、何雒生、陈静山、秦传家(原国民党空军第8大队轰炸员)等同志,亦经苏北解放区来到了通化。
“东总”根据航空队的干部学员有了“摊子”、航空器材有了“底子”的情况,于1946年1月1日决定把航空队扩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任命通化后方司令部司令员朱瑞兼任航空总队总队长,政委吴溉之兼任航空总队政委,白起、林保毅为副总队长,黄乃一、顾磊为副政委,白平为政治处主任。航空总队下辖教导队、民航队、机务队、修理厂。后来,又任命常乾坤为航空总队总队长,王弼负责机务工作。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建,“东总”于同年3月1日决定在航空总队的基础上成立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任命常乾坤为校长,吴溉之兼政委(5月,“东总”任命王弼为政委),白起为副校长,黄乃一、顾磊为副政委,蔡云翔为教育长,白平为政治部主任。航校设政治部、校务处、训练处、供应处、学员大队等机构,全校630余人,有各种日式飞机40多架,其中30多架略加修理就可使用。
航校成立以后,选调了39名学员组成第一期机械班,他们是:张宪志、丁志远、高云峰、候书军、乔瑞贞、王景山、刘发科、肖劲芳、宋协隆、戚洁、王星荣、蒋其瑞、杨兴利、王华成、王茂生、胡锦堂、毕型曾、马良吉、王水风、赵思安、吕廷浩、刘平凡、李杰、刘荣华、耿得水、吴永常、王海、邹炎、董献真、夏元谦、胡志文、曹前玉、邢学敏、何培元、丛培民、何传英、岳荣、姜万能、陈明。从此,开始了地面航空理论训练。
正当航校准备在通化开始飞行训练之际,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大举向东北进攻。几十万用美式武器装备起来的国民党军队,由美帝国主义用军舰、飞机帮助运抵东北以后,相继侵占了沈阳、鞍山、铁岭等地,矛头直指四平、长春,形势骤然恶化。“东总”在抚顺召开会议,为了保存实力,避免损失,决定通化地区的所有军事学校立即向北满转移。航校受命于4月中旬开始,迁到了牡丹江。5月,组织了10名教员,他们是:刘风、魏坚、吴恺、张成中、许景煌、谢挺扬、于飞、张华、秦传家、顾青,开始飞行训练。六七月间,接连发生了吉翔、蔡云翔的一等飞行事故,加上东北战局进一步紧张,国民党军队已侵占了长春、吉林等地,其前锋部队已抵德惠以北的松花江畔,故飞行训练亦受到干扰。7月,挑选了一期甲班12名学员,他们是:吴元任、龙定燎、阮济舟、李熙川、姚峻、张风岐、吉世堂、孟进、张建华、刘耀西、翟满绪、于希和,开始进行飞行训练。8月,“东总”批准航校转移到密山县的东安。9月,“东总”委派马文任航校第一政委,王弼任第二政委,黄乃一改任政治部主任。
航校迁东安后,进入冬季,结束飞行训练。这时,又由新四军选派了100名学员来到航校。随即又选调了57名学员组成第二期机械班。他们是:同力、田正家、刘俊、严寒、洪守英、陈绍犹、方飞、何培民、李敏十、武文腱、刘明、胡溪涛、袁景山、陈建华、黄子野、刘彦凤、郑国龙、苏滨、于澄泽、王中笑、衣成云、李琦、张立生、陆正布、章华、杨振武、骆树生、刘银贵、丁坚、于湘汶、于广昌、方致远、朱兆极、朱毓秀、胡宗凯、徐佐雄、茹茂、袁鸣岐、陈保罗、鲁珉、薛维新、王润亚、沈世伦、胡启玉、施昌荣、范德珍、张昆、许敏轩、蒋勤、褛其富、卜刃、王景波、苑鲁、童征、郑刚、郑岳山、赵赴超。
1947年2月初,“东总”参谋长刘亚楼来东安整顿后方机关,对航校的工作进行了检查。他根据东北局的指示(航校内部问题颇多,人员来自各方面,互有意见,没有形成团结的核心)强调指出:要依靠与培养自己的干部,树立埋头苦干的作风。他还针对航校存在急于参战和期待外援等脱离实际的想法,提出了“短小精干,持久延长”的办校方针,东北局批准了这一方針。
航校在硝烟滚滚的战争环境中,在我党创建东北根据地的初期阶段,收集大量的飞机、器材和油料,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虽然缺乏经验,思想认识不一致,存在不少问题,但所有参加创建航校的同志们牢记党中央“一定要把第一所航校办好”的指示,下定决心,以不屈不挠的气概,依靠群众,艰苦奋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3个月的努力,硬是把航校组建起来了,开始了教学训练工作,在中国人民的航空史上,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一步。
组建新中国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
在1950年4月召开的空军参谋长工作会议上,刘亚楼司令员传达了毛主席关于“创造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歼灭残敌,巩固国防”的指示,并对空军的使命与任务作了具体阐述。刘亚楼说:“我人民空军当前的使命,一方面是为了执行歼灭残敌的作战任务,具体地说,就是参加打定海、金门、台湾,歼灭逃避到这些岛屿上的残敌,解放全部国土,统一祖国。因此,航校教育实施的时间是很紧迫的,不可能按部就班地进行教育准备工作。往往是房子、机场还没有修好,课本没有编好,从各方面调来的干部还没来得及谈话、征求意见,就分配下去了,真是打起锣鼓就开学。目的是为了早毕业,早出战斗力,迅速组成能够使用、胜任作战任务的航空兵部队。另一方面,是为了执行巩固国防的长远建设任务。这与消灭残敌的当前战斗任务是紧密相连的。空军的建设工作,是处于从头做起的阶段,而且是在我们国家工业还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财政经济还很困难的情况下,开始建设的。因此,贯彻执行这一繁重的任务,要克服许多困难。我们全体空军同志,一定要兢兢业业,从头做起,为空军的长远建设打好基础。”
党中央、中央军委为歼灭残敌,也加紧了战略部署和扫清外围的作战行动。1950年4月17日,第四野战军胜利登陆海南岛,22日解放了海口市。接着,第三野战军又于5月18日攻占了舟山群岛。但蒋介石的余部仍固守着上下大陈岛、马祖、金门等沿海岛屿和台湾岛,并从这些基地出发,不断从海上、空中骚扰破坏我沿海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全国人民、全军指战员热切盼望尽快组建空军作战部队,参加解放上述岛屿的战斗,使沿海人民,特别是沿海各大城市的人民,早日过上和平安定的日子。在举国上下的期待中,新中国年轻空军的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终于诞生了。
1950年5月,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空军上报的组建计划,决定以各航校速成班的飞行员、地勤人员和第一期培训的地勤学员为主要骨干,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混成第四旅。为什么第一支部队的番号要从第四开始编呢?原来,刘亚楼司令员向中央军委建议,空军部队的前几个番号,例如第一师第一团等,最好作为荣誉保留给在今后的作战中战功卓著的部队使用。中央军委同意了这一建议,因而新组建的空军部队师或旅,都是从第四、第三编起。
7月1日,以步兵第九十师师部为基础,在南京组成空军混成第四旅。该旅下属第十、第十一歼击团,第十二轰炸团,第十三强击团,基本上是两个航校毕业的速成班飞行员和第一批培训的地勤人员,合编为一个团。其中第三、第六航校的编成第十歼击团;第四、第五航校的编成第十一歼击团;第一、第二航校的编成第十二轰炸团。第七航校为主编成第十三强击团。
中央军委任命了混成四旅的旅、团主要干部。聂风智兼任旅长,李世安任政委,周长胜和刘善本任副旅长;夏伯勋任第十歼击团团长,王学武任该团政委;方子翼校长兼任第十一歼击团团长,张百春任该团政委;刘忠惠任第十二轰炸团团长,丁志敏任该团政委;谭友福任第十三强击团团长,葛振岳任该团政委。鉴于航校部分领导骨干已调到混四旅,中央军委同时任命了接班的航校领导干部。其中吴恺任第一航校校长,王文任第二航校政委,黄玉昆任第三航校政委,张少虹任第六航校政委。中央军委和空军要求,在5月份内完成组建部队和空、地勤人员的交接工作。
吕黎平奉刘亚楼司令员的指令,当即去济南第五航校,向即将兼任第十一歼击团团长的方子翼校长介绍第五航校速成班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的军政素质及德才表现情况,共同选定合编后团机关和飞行大队、机务大队的各级干部,并商定人员移交的具体日期和方法。第五航校速成班毕业飞行员共15名,他们在拉—9战斗机上平均每人飞行约30多小时,已完成了特技、编队、航行、空中照相、地靶射击等主要科目。首批毕业的地勤学员约100名,他们已能单独担负拉—9战斗机的维护任务。
6所航校的速成班毕业空勤人员共137名,其中飞行员78名,领航员20名,通讯射击员39名。首批毕业的各类地勤人员共527名。这批毕业的空、地勤人员最突出的特点是政治质量高,绝大多数从部队选拔,经过战场上生死搏斗的严峻考验。空勤中,从部队选调来的占91.5%,青年学生占8.5%。空勤中党团员占95.8%,地勤学员中党团员占70.4%。再就是技术基础在全空军是最靠前的。他们先在东北老航校进行了日式飞机训练,已经毕业,然后再被分到6所航校进行改装突击训练,虽然都是速成的,但他们实际上已经达到苏联航校毕业的技术水平。为适应今后培训飞行员的需要,中央军委和空军同意各航校在这137名空勤中各选调两三名留校任教员或其他领导工作。第四航校当时留下了于飞、李维义、慕宗惠3名同志任学校的大、中队干部。5月14日,第五航校速成班举行了毕业典礼。接着,就乘火车到南京大校场机场报到,第十歼击团则在徐州机场组成,并立即按新建制进行紧张的战前训练。8月份又转到上海江湾机场,改装米格—15喷气歼击机。可以说,当时的混成四旅,集中了空军早期航空骨干中的大部分精华。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该旅的指战员在抗美援朝中都成为重要骨干,其中大多数同志后来成长为空军的高级领导干部,有的还担任了空军主要领导。
(作者系原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