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美”现象:公民道德转向生活实践的现实素材

2019-01-13李朝伟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年21期
关键词:最美生活实践公民道德

李朝伟

【摘要】近年来各种最美现象不断涌现,并以最美人物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崇高道德品格感动了社会大众,成为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靓丽风景线。这些最美现象是公民道德转向生活实践的时代表征,昭示了社会道德发展的新方向。所以,应当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分析最美现象的道德内涵,通过宣传最美现象、传播最美精神、开展最美教育等方式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使公民道德贴近生活现实、转向生活实践。

【关键词】 最美现象  公民道德  生活实践  最美精神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1.010

近年来,“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医生”等最美现象不断涌现,这些最美人物以朴实的道德关切、真挚的道德奉献、崇高的道德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同,成为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同时,这些最美现象昭示了公众道德取向的生活化转向,即完美、崇高的道德人格悄然转向普通、平凡的“现实的人”的生活实践。所以,应当以最美现象为出发点分析公民道德的生活化转向,探究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最美现象:公民道德转向生活实践的时代表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急剧增加,经济社会变得越来越繁荣,人民生活质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然而在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繁荣发展中,也产生了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比如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肆意泛滥,贪污腐败、制假贩假、偷税漏税、考试作弊、虚假宣传等道德失范问题日渐严重,带来了社会信任危机、公民道德缺失、个体精神空虚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在这种时代环境中公众对传统道德理性和公民道德教育产生了质疑,“高大上”的道德榜样、“假大空”的道德教育也渐渐失去了道德感召力和价值引领力;公众开始关注世俗的、现实的、生活化的道德生活,而默默坚守、无私奉献、见义勇为的最美人物恰恰满足了公众的道德需要,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从道德发展维度看,形式多样的最美现象不仅是普通民众践行核心价值观、完善道德理想的道德实践,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生活化转向的重要表现。这些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道德事件所呈现的最美精神,具有人物平凡、社会认同度高、行为自发性等特点。一是人物非常平凡。最美人物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民众,如最美司机吴斌就是普通的客车司机,最美教师张丽莉是没有编制的普通教师,最美妈妈吴菊萍是普通的家庭妇女等。这些最美人物虽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但是他们却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了不平凡的道德行为,彰显了崇高的道德品格。二是事件认同度高。虽然最美妈妈、最美教师等最美人物是普通的、平凡的,但是他们却以不平凡的道德行为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在“最美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往往能够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赢得广大网民的一致赞誉。比如,2011年“最美阿婆”陈贤妹将两岁的小悦悦从车下救出来的视频被传到网上后,在很短时间内就收到了几千条评论,转发次数超过2万次。三是行为自发性。最美行为并不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行为,而是自发的、自觉的道德行为,这些最美人物的义举并没有私心,也不是为了得到物质或精神回报。如“最美妈妈”吴菊萍在救人之后不抢功、不恋功,仍以平淡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四是文化先进性。最美现象多为普通、平常的道德现象,这些道德现象是公民道德精神在日常生活的重要表现,也是道德文化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最美现象是公民道德生活化转向的内在要求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存在物,人只能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中展现自己的存在意義。道德是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利益的规范和准则,它源于并服务于社会生活,任何社会道德必然指向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否则它就会失去社会意义和存在价值。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从人的需要出发阐述了社会道德问题,分析了道德生活化的必然趋势。作为道德生活化的特殊现象,最美现象的产生往往有深刻的道德文化原因,并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等密切相关。

最美现象是社会道德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最美现象符合社会道德发展的必然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超越性存在物,人总是在按照自我需要、价值理想等改变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并在改造外部世界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信仰、信念、道德、理想等都是人类生活的价值所在和内在动力,也是人类的存在意义和精神家园,马克斯·韦伯说过,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如果人类失去了价值信仰和道德追求,就会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所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不独亲其亲……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生活愿景和不懈的道德追求。[1]一方面最美现象表达了人们对舍己为人、友爱互助、奉献社会等品质的道德追求,对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践行内心准则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最美道德现象是当代社会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是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道德必然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如果道德规范、道德精神脱离社会生活和经验世界,必然会被社会实践所淘汰。当前,人类生存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实践和行为活动中会受到许多物质条件的限制,但是这些并不能改变“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也无法遏制人类对社会道德、自我超越的内在需要,而最美现象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美德、高尚道德的自觉追求。[2]

最美现象是公民道德实践的逻辑必然。在社会道德领域,由于人们生活于特定的社会道德环境之中,必然会受到外在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氛围的影响,并在历史传统、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价值信仰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相应的认知模式、心理结构和价值观念。最美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深刻的道德、文化和社会原因,并且与公民道德建设、核心价值观教育、文明创建活动等精神文明活动密切相关。首先,最美现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始终将诚实守信、见义勇为、重义轻利、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作为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在长期发展中这些社会美德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集体意识和精神特质,而最美现象所内蕴的见义勇为、奉献他人、助人为乐等道德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其次,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表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的凝练表达,也是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杆。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最美现象就是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集中表现,其中,爱国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道德的主旋律,最美现象中的爱他人、爱集体就是爱国的重要表现;敬业是具有实践意义的道德行为,也是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重要前提,许多最美人物都是爱岗敬业的典型,他们往往都在普通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诚信是指言必信、行必果,为人处世信守承诺,最美人物往往都是诚实守信的典型;友善是指与人为善、友好地对待他人,最美人物往往都以积极、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在危急时刻能够为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可见,不论是普通岗位上的辛勤工作,还是临危之际的见义勇为,最美人物都彰显了为他人、为社会的崇高道德精神。[3]

以最美现象促进公民道德生活化转向的路径

在政治民主化、价值多元化、社会现代化的时代环境中,公民道德回归日常生活是道德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最美精神就昭示了公民道德的生活化转向,内蕴了当代社会道德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所以,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最美现象出发,通过宣传最美现象、弘扬最美精神、开展最美教育等方式,推进公民道德生活化、大众化转向,以更好地提高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性。[4]

宣传最美现象。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看,人性是复杂多样的,人的需要也包含多个层次和方面,人往往是道德人和经济人、感性人和理性人的统一体。这就意味着“纯粹的道德典型”、脱离生活的道德理想等往往无法激发普通人的道德情感、道德信仰等。首先,在最美现象宣传活动中应当创新最美现象的报道方式,以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方式报道最美现象,客观、理性地宣传最美人物的最美行為,而不能将最美人物包装成高、大、上的道德标兵。其次,加强宣传、树立典型是推进最美现象常态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公民道德生活化的重要方式。应当将宣传最美现象纳入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并将宣传最美现象作为推进公民道德生活化的重要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最美现象宣传活动。最后,可以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上开设最美人物专栏节目,引导公众就最美现象、最美精神开展交流互动。还应当深挖日常生活中的最美现象、最美人物等,不断推出具有榜样示范作用、鲜明时代特色的最美人物,以生动鲜活的最美现象引领社会舆论导向和公众价值取向。

弘扬最美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参与者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发展。首先,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形式多样的最美精神宣传和实践活动,将最美精神内化为广大群众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应当深入挖掘最美现象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不断拓展最美精神的时代内涵、道德价值,将最美精神融入主流价值体系之中。比如,可以以最美人物为原型进行小说、影视、诗歌等文艺创作,以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传播最美精神。其次,最美现象不仅表现为在危急时刻惊天动地的义举,还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等,这些都是时代精神和社会美德的集中体现。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将这种最美精神融入民众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将之转化为公民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5]比如,可以开展“岗位最美人物”评选活动,引导人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扎实苦干,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最后,应搭建道德实践平台来宣传最美精神。最美精神是日常生活中普通道德事件的提炼和升华,是人们在日常实践生活实践中一心向善的凝练表达。要培育最美精神,需要为最美精神搭建道德践行平台,引导人们在道德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道德。比如可以将最美精神融入文明创建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活动中,引导人们自觉践行最美精神;可以开展“最美学生”、道德模范等最美人物评选活动,为弘扬最美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6]

开展最美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是与时代环境、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应当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首先,应当转变公民道德教育理念,以真实生动的道德榜样、贴近生活的道德内容、灵活多样的德育方式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推进公民道德教育的生活化转向。从公民道德教育视角看,最美人物多是普通的、平凡的、亲民的“小人物”,但他们在见义勇为、默默奉献、爱岗敬业等方面却是不平凡的,并以这些高尚的道德行为彰显了时代精神和社会美德,获得了社会大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赞同。所以,应将最美精神和最美现象纳入公民道德教育体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最美教育,以推进公民道德生活化。比如,应当宣传最美人物的“凡人善举”,提炼最美现象所内蕴的最美精神,引导民众择善而从、以善施人。可以将最美精神融入公民道德教育体系,不断创新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以将最美现象的道德实质提炼出来,建立最美现象评价体系。其次,在公民道德教育中,不能将最美人物塑造成脱离现实生活的“道德家”,也不能将最美人物看成泯然于众的普通人,而应当从客观现实出发分析最美人物的道德性与崇高性,将最美人物塑造成可亲可近、真实可感的道德榜样。[7]

最美现象是先进道德精神和优秀道德文化的生动表现,也是公民道德生活化的重要形式。各种最美现象所蕴含的最美精神顺应了社会大众对道德生活的价值追求,昭示了当代社会道德发展的新趋势,对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出发考察各种最美现象,通过宣传最美现象、传播最美精神、开展最美教育等方式,推进公民道德的生活化转向。

注释

[1]黄信良:《论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最美现象”》,《观察与思考》,2013年第7期。

[2]陶晓瑜:《地域文化助推公民道德建设初探——对浙江“最美”现象的思考》,《传承》,2016年第8期。

[3]祝青山:《道德审美取向的生活实践转向及其启示——以“最美现象”为例》,《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4]钟江顺、王丽琦:《“最美现象”视阈下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机制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第12期。

[5]杨松:《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与认同——以浙江“最美现象”为例》,《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6]程创显:《“最美现象”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

[7]王月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第87~89页。

责 编∕周于琬

猜你喜欢

最美生活实践公民道德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重视生活实践的 “五个结合”
谈亚文:用镜头留住“最美”的瞬间
关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