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教研谱写区域教改新篇章
2019-01-13刘春林
刘春林
历史和实践证明,教研强则教育强。西陵教育人咬定“教研”不放松,谱写了区域教学改革的新篇章,促进了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
研究,是一种成全
2017年12月6日,宜昌市西陵区首届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暨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宜昌分会在宜昌市体育馆盛大举行。西陵区在全国首开县市区举办教博会的先河。
举办教博会,意义重大。对外,提升了西陵教育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优秀形象和影响力;对内,激发了学校、教师聚焦主业,投身教育科研、开展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的热情,推动区域教研转型,打造全省教育科研强区与全国教育创新成果孵化区。
主题突出,导向鲜明。西陵教博会以“现代、精准、共享”为主题,以“价值性、精准性、真实性”为成果标准,为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迎接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新时代;精准是参展成果基本要求,推动教研转型,探索有效的教研、有用的成果;共享是活动基本形态,与会者共同参与讨论,相互切磋交流。
开放盛大,内涵丰富。盛会历时两天,形式多样,精彩纷呈:高峰论坛(知名专家主题报告5场次)、经验交流(6所学校或教师介绍教育创新成果培育生长过程)、摆台展示(展出131项成果,其中区内107项)、好课观摩(区内外现代课堂示范课14节次)、专题研讨(西陵区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研讨会)。参加现场学习活动达1200多人次,一批区外甚至省外代表慕名参会,还有一大批教师和家长通过网络直播观摩学习。
107项参展成果、11项优秀创新成果,是西陵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及老师个人申报的近500项教研教改成果的典型代表,也是对以“坚持、坚守、坚定、反思”为主导的西陵研训的生动诠释。2019年,西陵区组织2084位专任教师历时半年制定了专业发展学年计划,“以教师专业发展学年计划为导向的学校管理变革”课题研究全面展开,开启了全区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成果创新的新篇章。
以教博会为平台,西陵区一大批教改成果和教师走向全国教育创新舞台。2016年以来,连续4年有45项成果参加全国教博会现场展出,5位校长、教师获评全国课改优秀校长、教师,获奖成果之多,质量之高,全国少见。
西陵教博会是西陵教研文化策略“严活并举,闹沉相间,进退有致;文化引领,集团运作,市场调节”的一次集中体现。“沉就沉下去”,扎扎实实做研究;“闹就闹起来”,大张旗鼓举办高品质活动。
研究,是一面旗帜
“现代课堂”是西陵区教科院组织开展的一项教育改革。从2012年提出并选点开展“现代课堂”研究,到2014年研制出“现代课堂评价标准”,2016年接受湖北省教科院评估鉴定并在全区推广,2017年《湖北教育》开设专栏,推动“现代课堂”研究深入进行和广泛传播。直至《现代课堂》一书公开出版,16年时间的研究,西陵教育人洒下一路汗水,收获一路欢笑。
“现代课堂”研究有三大鲜明特点:一是站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高点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将“科学、民主、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等现代性特征与教师的日常教学要求结合起来审视教學现象,关照课堂存在;二是以课程、课堂、空间三维视角来思考教学改革,“三位一体”整体推进,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维;三是以保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来谋划教学设计、选择教学行为。
“现代课堂”的研究与全面推进,对整个区域教育教学面貌而言,如同给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块巨石,反响很大。在西陵区,一大批“有信仰、很努力、特真实”的教师、教研员在研究中转型成长,以学生学习为本、服务教学的现代教学空间基本形成,“学为第一,教助学成”的课堂教学格局基本建立,以教材教学为主、丰富多彩的课程实施路径基本筑就,有力地助推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在这场课堂教学的突围战中,西陵区树起了“学为第一,教助学成”的大旗。在这面大旗的指引下,如今,西陵教育人又跋涉在“教科书把握与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的教改大道上!
研究,是一种责任与使命
2016年11月22日上午,西陵区委、区政府在宜昌市实验小学举行了《生态好市民》校(园)本教材发行暨开课仪式,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正式开始系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
全国、省、市、区68家新闻媒体对西陵区开设《生态好市民》系列校(园)本课程给予报道:人民网——湖北宜昌推出全国首套生态教育校本教材;新浪网、新华网、湖北日报——宜昌西陵区建成全国首个生态市民教育体系;央视《朝闻天下》——湖北宜昌发行生态教育校本教材。
《生态好市民》是一套主题鲜明、富有创新、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该课程比较系统地普及和推广了生态理念、生态知识、生态技能、生态习惯、生态文化,为孩子们成长为生态好市民打下坚实基础,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生态治理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是一门生动有趣的综合实践课程。课程立意比较高远,视野比较开阔,体现了“八个立足、八个放眼”,即立足身边,放眼全世界;立足现实,放眼历史和未来;立足现实,放眼历史和未来;立足自身,放眼他人;立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放眼我国古代生态观、西方生态观;立足城市,放眼乡村;立足实践,放眼文化;立足本课程,放眼相连学科。课程张力很大,学生终身受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面教育,同时直面生态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判断与选择。
系统实施《生态好市民》课程的实践与探索,西陵区做到了教材、课时、师资、培训、研究、管理六保障,充分利用国内外特别是当地、本校生态教育资源,多学科结合、校内外结合、家校社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该课程的意义已经超过了生态市民教育的本身,是对当前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聚焦核心素养的积极响应。随着教材的推广使用和课程的全面实施,对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生态好市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地方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学校以及一线老师齐心协力的智慧结晶,也是响应国家生态战略责任与使命的集中体现。
如今,省内外多地、多校代表前来我区观摩学习,“生态好市民”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已成为西陵教育创新品牌和宜昌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闪亮名片。
研究,是一种力量
2017年1月22日,阴历腊月二十五日。各学校均已放假,但在西陵区学院街小学的会议室里,一群人却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
“继续深化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用合作式校本研修,让课改成为一种力量”“抓住建校90周年的契机,建设校史馆,开发实施校史校本课程,举办建校90周年校庆学生社团大型展示活动,让全校所有孩子都有机会站在舞台中央,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这一天,该校与区教科院一起在研讨、论证新一年的发展规划。
区教育局领导参与研讨会,寄语该校“办一所有品质的未来学校”,成为西陵区“现代学校管理的示范基地、教学改革成果的孵化基地”。
学院街小学,虽然地处宜昌中心城区的核心地带,但夹在两所老牌名校之间,周边是城区最大的棚户区拆迁改造现场,几千户居民陆续搬迁安置,学校遭遇严峻挑战与发展瓶颈。
2016年6月,西陵区教育局党组做出决定,将学院街小学命名为“西陵区教科院课改实验学校”,发挥教科院的教研优势,促进学校转型升级内涵发展,探索一条相对薄弱学校持续改进、走向优质学校、走向未来学校的新路。10月13日,在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67周年这个特殊日子,宜昌市第一所县市区教育科研院所课改实验学校正式挂牌成立了,学院街小学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西陵区教科院院方代表以及教研员们一头扎进了学院街小学,与学校管理团队、老师们深度交流探讨,从“我们将建成一所怎样的学校”这一原点问题出发,沿着“好的学校,人永远在中央;好的学校,每一个角落都写满了尊重;好的学校,最闪亮的LOGO是微笑”这样的思路,建立了区教科院联校、教研员蹲校工作机制,共同确定了学生活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家校合作、教师发展七大方面的工作重点。
3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基层教科研部门和学校转型升级共同发展的双赢之路,让研究成为一种力量、一种习惯。
课改实验学校的建立,促进了教研员们从学科教研向学科教研与学校教育研究并重转型发展,由懂学科向懂学校懂教育转型成长。一次次沉浸式的研究活动,也拉近了老师们的心,唤醒了职业认同感,点燃了教研热情。老师们走向了教研教改的前台,成为学习的主体、研究的主体,悄然改变着自己的理念与行为。
当然,在研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孩子们,他们也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在课堂上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主动地和伙伴们分享;他们充当起“梳理员”和“主持人”,变得自信了;在交流时,他们有了观念的交锋,并在倾听中学会了尊重;他们走进社区,做起了小小宣传员和服务员;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街头快闪”“环保宣传”“广场演出”……原来,他们也能够闪亮,也能够发光,也可以成为一道风景。正是在这种种变化中,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到了研究的力量,看到了为之坚持的价值和意义。
学院街小学通过有品质的研究,改變学校的教育生态,改变老师们的教育行走方式,带来了师生的幸福成长和学校的快速发展,也深深激励着其他学校,让教育研究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力量。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教育追求的主旋律。西陵教育人将继续通过研究引领教学改革,面向未来办教育,推进“学有优教,幸福西陵”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