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教研视角的教研转型实践

2019-01-13李碧武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9年11期
关键词:武汉市教研质量

李碧武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发挥教研支撑作用。这一意见从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角度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对于教研工作的发展定位与责任担当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坚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市教科院基于大教研视角,以“三大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宏观决策研究、教育实践研究)和“两项服务”(为教育行政决策和学校管理提供咨询服务)为突破口,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融通过程中,不断推进区域教研的转型发展。

何为大教研

对于教研与科研的区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丛立新教授在《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一书中早有论述。在丛教授看来,基础教育教研组织将教研与科研是割裂开来的。其传统教研工作是根据已知的、确定的理论,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针对某些教学问题而开展的研究。其目的是将教育经验和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整个教研活动过程追求的是事理。教育科研旨在发现和描述教育规律,是在探索未知的基础上发展和丰富教育理论知识体系,是针对未知领域“为什么”的说明解释。

早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就提出了大教研发展思路。彼时的武汉市教研工作,因沿袭传统教研范式,过于追求事理而忽视学理,教研与科研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在开展教研实践过程中,伴随着高阶教研活动的不断推进,研究院的教研团队深感自身研究的三大局限性。一是拘泥于学科专业角度的相关研究,但在教研工作推进过程中缺乏对教育发展全局的基本判断,从而使教研处于低水平重复,缺少前瞻性;二是拘泥于课堂教学的事理研究,但是在对教育规律的研究方面流于形式,从而使教研视域过于狭窄;三是拘泥于学科教材解读与教法引领,但在教学思想的梳理与提炼方面缺少明晰的路径,从而使教研主体难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因此,我们提出的大教研发展思路是以打破传统教研痼疾为突破口,通过教研与科研的双向融通,实现事理与学理的双向转化,在推进区域教研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为武汉市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贡献力量。

基于大教研视角的教研转型实践

在大教研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市教科院围绕区域教研转型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一)明晰职能,寻教研效能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目前内设机构12个:办公室、党群工作部、综合业务处、科研规划管理指导中心、小学教学研究室、中学教学研究室、体卫艺教学研究室、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研究室、基础教育研究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在大教研发展思路的指引下,我們以四室(小学教学研究室、中学教学研究室、体卫艺教学研究室、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研究室)为中心开展教研服务,而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教育信息资源中心跟进过程及结果评价、技术支持及资源建设。科研规划管理指导中心与基础教育研究所则分别负责课题指南的拟定及重、难点问题的研究突破。其他部门则为本院大教研系统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支持。在理清部门职责的前提下,在教研工作推进过程中,各部门职能边界明晰、合作紧密,极大地提升了教研效能。

(二)团队学习,调心智模式

作为教研人员,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事。为了增强教研工作的时代性与前瞻性,我们以小学教学研究室为首,推行了“三会”学习制度。首先是通过支部主题党日、集会等例行学习时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国家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等,净化教研人员的心灵,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地。其次是开展深度汇谈。即全体教研人员针对某一工作热点、难点问题,抛出自己的假设构想,并向全体成员表述自己的想法,大家彼此坦诚、相互帮助,在深入讨论的过程中,共同商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及时向同伴学习。第三是实行“学术会议”制度。即为突破某些难点问题,全体成员通过与高校专家或学习团队首席的学术交流或现场点拨,开启团队共同学习模式。“三会”学习制度的推行,打破了教研人员原有的经验世界,使这些在各个学科拥有非常成熟经验的学科教研专家能通过不断学习,强化“我是问题的中心”意识,不断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三)精准教研,寻教研效度

在教研转型发展过程中,市教科院教研部门将精准教研做到了实处。基于实证的教学研究已成为本院的教研特色。首先,教研工作开展前,我们采用网络调研、驻校调研和集中调研等方式筛查基层学校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再结合调研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下校视导计划,确定教研主题;其次,我们紧扣开学起始阶段、期中质量监测、期末调研考试等环节的数据分析,挖掘各区或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根据区、校需求,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服务对象,及时进行教研干预,指导一线夯实教育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其三是通过完善武汉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持续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每年形成武汉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报告1份,工作报告1份,分项目报告10份,系统分析区、校教育教学现状、优势及不足,为市、区教研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基于实证的教学研究,使解决问题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我们倡导落细落小,力求教研指导达到“一区一策、一校一策、一师一策、一生一策”。精准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既能帮助教研人员从全视域捕捉全市教研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也能通过市、区、校三级教研联动,提升教研工作的效度。

(四)协同教研,延教研广度

在运行市、区、校三级教研联动机制的同时,我们将横向协同教研落到实处。近几年,市教科院以长江中下游四省会城市教研协作体、全国十城市教研协作体这两个平台为载体,发动了多层次的国内教研专项活动。如:依托长江中下游四省会城市教研协作体,四城市已形成《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城市职业院校合作方案》,建构了校企合作联盟的基本框架。通过平台建设,开启了四城市职业教育品牌建设、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全国十城市教研协作体这一平台,与天津、长春、大连、厦门、哈尔滨、石家庄、沈阳、成都、重庆等城市的教研机构开展立德树人、高考备考等主题的协作教研活动。这些协同教研活动的开展,为提升教研人员整体素养,展示武汉市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亮化武汉这座国家中心城市的名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项目推进,谋定点突破

“十三五”期间,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四项国家级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即教育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国家“教育云”试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国家示范区和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如:为有序推进教育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项目,我们研制了《中小学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了10种测评工具。全市共有47所小学、40所初中、2所高中的19205名中小学生参与了首次教育质量综合测评。通过此项目研究,市教科院撰写了《武汉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进展报告》《武汉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样本校调研工作实施方案》《武汉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首次测评工作报告》。这项工作的扎实推进得到了教育部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本院国家“教育云”试点项目的推进亮点纷呈。项目启动后,市教科院已顺利建成武汉市创客教育基地,以创客教育直通车形式系统呈现全市各区创客教育、STEAM教育、人工智能与创新教育的开展情况。在开展武汉市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需求调查后,武汉市启动了新一轮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工作,完成了全市中小学慕课平台及慕课资源采购工作。在此过程中,项目组同步完成了《武汉市中小学数字化学校建设与有效运用研究》《绿色教育理念下信息技术新设备新技术的教学策略研究》《“班班通”环境下应用交互终端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研究》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并结合项目研究,以新媒体下的课堂教学评比、多媒体软件大奖赛等形式助推一线教师的成长。

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教研。基于大教研视角下的区域教研转型实践,直指当今教研工作的痛点与盲点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在追求事理与学理的双向融通过程中,达成教研真正的目的——立德树人。

责任编辑/鄢志勇

 

猜你喜欢

武汉市教研质量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质量投诉超六成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