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孩子多读诗很好,父母怎么读是技巧

2019-01-13萌芽研究所BUD

家教世界·V家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读诗白居易首诗

萌芽研究所BUD

跟大家分享了孩子做的小诗,大家都很好奇诗歌启蒙的事情,所以现在就想着跟大家好好说一下。

孩子做的小诗,偶尔会发现他里面一些语法是错的,但这并不影响孩子的文学表达,他尝试去做押韵,并且去思考里面的意境,这些都是我们孩子文学启蒙的表现之一。

那我们可以怎么给孩子做文学启蒙呢?我觉得学龄前最核心的策略,就是让孩子亲近诗歌这个优美的文学体裁,真的是要从“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把如此美妙的传统文学“种”在孩子心中,内化于身。

多给孩子读诗

在Joshua和Eric还很小的时候,我就会给他们念诗,有时候是抱着哄睡的时候念,有时候是对照着绘本来念。现在他们长大了一点,已经可以跟我一起念了,我选择的诗歌类型还挺多的,有时候是童谣,比如我很喜欢李叔同的《送别》,更多的是以诗为基础的歌曲,比如《春晓》等,还有一些就是声律启蒙了,比如云对月。

我一直认为,给孩子读诗歌本身是在给孩子做美学教育,它并不能单纯理解为“美术教育” “音乐教育”等艺术技能教育的合集,而是一种审美的教育。它关注的重点在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不在于要让孩子掌握多少技法、技法的运用,获得多高水平的“成果”。

其实不管孩子年龄多大,多给孩子读诗,能够培养孩子对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想象力,带给孩子美的享受,让孩子浸淫在优美的语言中,逐渐培养出对语言的判断力,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美学教育,是关于语言的美学教育。

选择合适孩子年龄的诗

一般来说,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我们最好选择一些简单的、朗朗上口的诗,比如《悯农》《咏鹅》等,这些诗多用叠字,诗句非常简短,与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哪怕他们不理解诗歌的意思,但他们听到这种有节奏的韵律都会觉得很有趣,会很想跟着学的。

稍大一点的孩子,白居易、陆游、杨万里等这些诗人的诗歌,都是不错的选择,诗歌的层次不会太俗,也不至于太高深。例如我们来看看白居易的《忆江南》,诗歌是这样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里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跟孩子读诗歌:

第一步,借用一个引子让孩子提前进入诗歌的意境,比如《忆江南》的背景是江南地区、春天、江水,这些都是孩子可以想象的画面,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进行事先的想象。

第二步,跟孩子分享作者的故事和背景。比如可以这么说,“我们今晚一起来读一首跟杭州有关的诗歌吧。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他北方的家乡发生了战乱,就逃到了杭州、苏州避难,人们叫这里江南地区。白居易老了之后回到北方,他非常非常想念江南,所以写了这首诗。”

第三步,一起念诗,并且鼓励孩子分享感受,一般我会先问他“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你读到了什么?”,我的观察是,孩子对诗歌越学得丰富,文字的领悟力就会越强,诗歌的剖析也会很明显地加深。

所以我家孩子从3岁开始就被我鼓励去做基本的诗歌鉴赏,那会儿可能一句话都说不大上来,但现在基本上一些核心词和意境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不管是否完善,但最起码这是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第四步,重点讨论,并跟孩子把诗歌画下来。我喜欢就着诗歌里的情景跟孩子做涂鸦练习。

例如问他“江花红胜火”,为什么是“红胜火”呢?“绿如蓝”是怎样的颜色呢?这些都是我可以重点跟孩子描述,并引导他们想象的,这也就是我们的古诗鉴赏了。

接着是把诗歌画下来,比如我家孩子之前学过的《画》,这幅画就是孩子一边分享自己所理解的情景,一边画下来的过程。

不需要背诗、也不需要逐字解释诗

我不会刻意让孩子背诗,孩子对诗歌的记忆,都是出于他们的兴趣和我们反复去读去想象,自然而然记住的。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我认为诗歌最重要发挥的功能是培养语感、培养对文字的兴趣,还有锻炼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此外,也不需要逐字解释诗。诗歌也是古文,以前我们中学考语文,拆解每一个词的意思很重要,但是对于低幼孩子来说,拆解诗词没有必要,感受意境更重要,“意境深远,只可意会”这恰恰是古诗的精妙所在啊。

诗歌是作者结合他当下的遭遇、心境和所处环境进行创作的,也运用了很多如象征、隐喻、投射的技法,不同人往往能读出不同的味道,哪怕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也有可能读出不一样的意境。感受的深浅,如何解读,都跟现实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孩子两三岁之前,我认为读诗甚至可以不需要解釋,只把诗当成歌来唱,让孩子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了。

孩子到了四五岁,经历多了一些,懂的事情也多了一些,我们可以加入一些简单的讲解。但并不需要强求让孩子跟着我们的解读走,或者说,不需要“过度解读”,不必把诗歌一字一句“翻译”成白话。

只要简单地讲解大意,对一些影响理解的字词做简要的解释,例如告诉孩子《咏鹅》描写的是鹅游泳的样子,“曲项向天歌”里的“项”指的是脖子,像这样子解释也就足够了。

毕加索曾经说过,所有孩子都是艺术家。我非常地赞同。正如我上面所说的,我更鼓励是孩子借助诗歌文字为开端,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描画他们心中的意境。

创造诗歌的多元体验

我还蛮喜欢把我跟孩子讨论的对话录下来,这里包括了对诗歌的鉴赏、一起读诗的过程,诗歌本身具有韵律感,它会给孩子一种秩序美的感觉。听自己的声音,孩子会像玩玩具一样开心,我家Eric就特别喜欢自己的声音,自己一遍一遍放着听,这也让孩子不知不觉当中,体会诗歌的韵律、加强记忆。

诗歌也很合适编故事,做童话创作,比如“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燕雍雍”,我给他们讲的故事是:“有位将军,他被派到塞外驻守了。

他很想在家的妻子和孩子,想起自己走的时候,正好是春天,园子里的莺在恰恰叫。而现在是秋天了,自己也到了塞外,只听到大雁在叫。”接着他们就会给我提很多问题,例如,什么是莺?它们长什么样子的?想听听它们的叫声?雁长什么样呢?塞外是什么……

当我给他们介绍之后,他们又会产生自己的想法,编出自己的故事,这一首诗的故事,就既有我的版本,也有他们的版本。我都会通通把它们录下来,反复地播给他们听。

短途自驾游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在车上播放诗歌、历史故事的音频,让孩子多点这种诗歌和声音结合的体验。

猜你喜欢

读诗白居易首诗
《上课没人抢》
读诗的窗口
夜雪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看花的人回过头来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