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互动研究
2019-01-13刘望来
刘望来
摘 要:音乐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点组成,也是提高全民艺术素养的一个首要方式。小学音乐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通过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科学的音乐概念认知,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兴趣。文章针对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方式进行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音乐;师生互动;作用;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2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3-0108-02
一、引言
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重要载体,通过互动,能够为学生构建出和谐、愉悦的音乐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兴趣,促使他们从传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且对学生音乐理解力、鉴赏力的培育大有裨益。互动要讲求技巧,作为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互动方式。
二、互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相较于其他学科,音乐学科有一些特殊之处:
第一,音乐学科更加强调音乐听觉体验。每个学科强调的感官体验都不同,如同美术强调视觉一样,音乐则更加侧重于听觉。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习者必须要能够区分出各种音符的微妙变化,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的音乐欣赏和音乐审美才能更好地开展。而良好的音乐听觉体验,需要以互动为基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这对他们音乐欣赏水平、音乐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良好作用。
第二,音乐是以审美作为核心的一个学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中的美,为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奠定基础。个体审美能力,在后续的学习和成长中不断提升,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音乐审美内容也朝着纵深发展,审美价值也越来越高。但审美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学生需要在后续成长和学习中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可或缺。通过互动,能够升华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的审美能力得以循序渐进地提升。
第三,倡导情感体验。音乐,也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在不同风格的音乐中,个体能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随着音乐感知力的提升和情感经验的积累,学生相关的收获也会越来越多。而情感的传递是双向互动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制于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很难把握音乐中的情感,因此,还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来传递情感。
三、小学音乐课堂的师生互动原则
(一)双向建构性
从理论角度而言,个体在学习、认知的发展过程中,会与其周边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料形成双向互动,这也充分体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在互动时,要遵循双向建构性原则,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双向的。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观察,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调整互动内容和互动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思维定式,为其后续音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实践证明,落实该种原则,能让学生的参与乐趣大幅提升,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沉默,课堂变得充满生机。
(二)多情景性
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来看,他们是以感性认识为主。如果互动情景单一,则很难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甚至导致他们出现逆反心理。同时,小学阶段某些音乐知识点难度较高,小学生难以理解,此时就需要借助生动、形象的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
(三)整合性
在音乐互动过程中,还要遵循整合性原则。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从互动层面而言,教师需要从学生当前认知水平出发,对音乐知识和理论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这就是互动的整合性原则。
四、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方法
(一)转变角色,构建平等关系
如今的社会,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也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心理教育者。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跟随学生的步伐,运用多元化的互动形式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同时,要成为学生的心理教育者,在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小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情况下,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要肩负起自己的重要责任,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好他们的自尊,而不要用言语行为来伤害学生。对调皮或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予以他们更多的耐心和鼓励,健全学生的人格与心理。此外,教师还要成为一名教育创新者,加强学习,获取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在教育实践中,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善用方法,创新互动方式
在小学音乐学科中,知识内容较多,不同的内容,适合采用的互动方法也各有差异。
1.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基础知识的内容包括“音的基本要素”“音的形式要素”“音乐符号”。音的基本要素有“音的强弱”“音的长短”“音的高低”“音色”等,音的形式要素包括“曲调”“节奏”“调式”“速度”“曲式”等,在互动时,需要充分利用教具,并应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互动形式。如,在关于“音色”内容的教学时,即可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各类乐器的声音,让他们学会辨别“小提琴”“二胡”音色的差异;在“音的长短”教学中,可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来模仿动物声音,由此引入音符知识。
2.唱歌教学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都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唱歌环节中,师生的互動效果会直接影响目标的达成,故教学中也应以学生为主体,随机应变,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置互动环节。如:在歌曲改编演唱时,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在创编时,秩序发生了混乱,有个调皮的孩子在座位上跳了起来,让其他学生哈哈大笑。针对这一情况,在互动时,不应该用指责、批评的方式对待学生,而应用特别的方式来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更好地来创作,以使学生更有创新的动力。同时,在互动时,也要科学使用多媒体,选择适宜的教学视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为他们播放相应的视频内容。如,在低年级唱歌教学中,可以播放《维尼小熊》的动画片片段,歌曲演唱完毕后,引导学生跟着动画片的舞蹈节奏,模仿动作,在这种充满趣味的互动形式中,学生会乐在其中。而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图片的方式来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这种充满趣味的学习活动,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随着音乐又唱又跳,不亦乐乎。在这种氛围中,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大大提升,这比起教师单一的知识灌输,成效更为理想。
3.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互动环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进行强化。一方面,要突出音乐欣赏的体验性特征,通过舞蹈编排、情景表演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此类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互动过程中。同时,还可以在音乐教学中融入美术的元素,音乐、美术均是个体内心情感的表达,一首愉悦的音乐,在画面上也是五彩斑斓的。在聆听优秀音乐时,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出纸笔,画一画,这种体验让学生更有激情和兴趣,从而充分地表达自己。另外,互动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音乐作品都是精心选择的,其中饱含着创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而每個学生,他们的个性、心理不同,聆听一首作品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也会出现显著差异,因此可以用故事化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情感,并通过提问等方式,使学生融入特定的情景中,感受音乐作品中或是欢乐或是悲伤的情绪。作为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关注互动、丰富情感。音乐本身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成效。
4.器乐教学
器乐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当前的音乐课堂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器乐演奏能力的培养。针对小学生常用的乐器,具体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来选择,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在器乐教学的互动上,要根据不同乐器的特点来选择互动方式,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符合节拍特点的节奏型乐器,让学生练习,教师充当指挥家,学生则是小小演奏者,在师生合作和互动的过程中,控制好演奏难度,让学生能够在最近发展区基础上得到提升。同时,还要为师生的互动提供新的契机,如每年的元旦节、六一儿童节等,都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集体乐器演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将器乐融入其中,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将其与欣赏、歌唱等教学环节结合,在合作中帮助学生升华自我、提高学习能力。为了提高互动质量,作为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深入研读音乐教材,牢牢把握教材知识,主动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在互动时,要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和思想,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世界的美好,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音乐教师也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对音乐教育的要求。
五、结语
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有力工具。针对不同内容的音乐教学,要科学选择互动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提高音乐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解决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存在的种种问题,让学生能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实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 沂.注重感官体验 培养音乐素养——例谈“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版),2019(Z1):59-62.
[2]应亦许.和谐气氛 欢乐课堂——探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施策略[J]. 北方音乐,2017(18):192.
[3]黄永娴.小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三——热点讨论[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