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视域下高校高知群体发展党员工作创新机制研究
2019-01-13施玮
施玮
【摘 要】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高知群体的发展党员工作,但从发展工作中可以发现,由于受自身、组织、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影响,高校高知群体发展党员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对心理契约理论的理解,论文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高校高知群体发展党员工作,通过夯实组织建设、强化人文关怀、形成自觉行动,从而达成心理契约的EAR循环,实现党员发展工作的困境突围。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of 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work of developing Party members in high-knowledge group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from the development work,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work of developing Party members in high-knowledge group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ir own, organization,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to the work of developing Party members in high-knowledge group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the humanistic care and forming the conscious ac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EAR cycl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nd break through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work of developing Party members.
【关键词】心理契约;高知群体;发展党员
【Keywords】psychological contract; high-knowledge groups; development of Party members
【中图分类号】G641;D26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12-0118-02
1 引言
高校高知群体主要是指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高知群体与高校学生密切接触,是“立德树人”的先锋军,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高知群体的发展党员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中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做好高知群体的发展党员工作,不仅是夯实高校基层组织基础、焕发组织活力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2 当前高校高知群体发展党员工作的困境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才强校被提升到重要战略高度,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逐年增加,高知群体发展党员工作也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高知群体党员数量不断攀升,但与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强国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既有高知群体自身的主观因素,也受组织建设、外部环境等现实因素所限,具体困境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自身原因。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对教师教学、科研的工作要求和学历、职称的层次要求都较以往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高知群体中的一些教师在科研与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政治品格与理想信念的追求。部分教师对入党问题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担忧入党后在政治和思想建设方面挤占过多的时间,导致其入党积極性不高,主观意愿不强。部分教师功利思想较重,将入党当成追名逐利的政治阶梯,如果不能解决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自己的业务中。②组织原因。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大厦的“钢筋地基”,发挥着战斗堡垒的作用,但目前一些高校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却难以发挥。一方面,部分基层组织在党建工作中表现出主动意识缺位,对党建工作职责执行不力,党建工作主体责任人意识不强,对高知群体入党积极分子缺乏正确认识和有效引导等问题,导致一些符合发展条件的高校教师游离于基层党组织之外,无形中削弱了其积极、主动向组织靠拢的决心;另一方面,党的组织生活不严不实,存在形式化、娱乐化和庸俗化现象,尤其面向高知群体的针对性宣传教育活动较少,导致创新性和实效性不强,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足。③社会原因。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就是一面先进的旗帜,现实中一小部分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趋于弱化,表现为贪图安逸、急功近利,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不能在为人师表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党内一小部分腐败现象也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破坏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动摇了高知群体中部分教师对党的信念,削弱了其加入党组织的内驱动力。④环境原因。当前,世界范围内多种思想与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渗透,尤其是当下高校教师出国参加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愈加频繁,部分教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过分追求个人自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不强。同时,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和思想文化的集散地,也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出现了一定程度消解现象,部分高知群体教师的理想信念逐渐淡化,出现动摇。
3 心理契约视域下的困境突围
“心理契约”一词最初是由Argyris提出,并将其概括为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除正式契约规定内容以外的以内隐形式存在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心理契约是一种内隐的不易被书面化却又广泛真实存在的契约关系,与规章制度相互补充,并具有目标导向功能、信念激励功能和价值凝聚功能[1]。基于对心理契约理论的理解,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高校高知群体发展党员工作,通过心理契约的EAR循环,实现党员发展工作的困境突围。
①从“个体引导”到“群体覆盖”:夯实组织建设,保障心理契约基础(Establishing,E阶段)。第一,抓好党建工作主体责任人和支委队伍建设,实现群体覆盖。高校党建工作需要强化顶层设计与组织责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制度设计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以良好口碑形成组织教育合力。作为党建工作的主體责任人,要结合党建工作实际,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重点,不断扩大党的影响力。选好配强党务干部,做到经常深入高知群体,调研基本情况,努力把党的工作覆盖到每一位高知群体教师。同时,坚持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充分理解和高度重视高知群体加入党组织的决心,坚持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等不拖,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高知群体发展党员工作。第二,推行双向互动教育机制,达到精准沟通。基层组织定期带领高知群体深入革命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模范先辈展览馆等,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增强其爱党爱国情怀。同时,邀请参加党内有关活动、承担一定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采取“先社会实践考察,后学习教育”等方式。在内合的团体心理凝聚力作用下,高知群体对党组织逐步树立正确的认知,并不断提高向心力和归属感。
②从“主体尊重”到“全面发展”:强化人文关怀,优化心理契约关系(Adjusting,A阶段)。第一,强化组织文化建设,以组织魅力凝聚人心。心理契约的建设离不开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直接影响心理契约的构建水平和存在形式。在心里契约建设过程中,党组织应针对高学历高层次拔尖人才、海外归国人才、学术骨干等高知群体的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重点聚焦于营造“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这就要求组织文化不应是一味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乐于奉献和勇于牺牲,而应强调对青年教师个人促进作用的认识与引导的“人文关怀”。党组织要主动与高知群体多联系、常引导,在科研、教学、出国进修等各项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业务上的提高与政治上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以组织魅力凝聚人心。第二,破除教育乱象,以时代价值迎合党员发展之需。破除党员教育枯燥乏味、浮于表面的现象,创新组织生活,迎合新时期高校教师的价值之需,促进青年教师自觉参与国家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方面的现实问题学习活动,创新理论研究方法,增强高知群体对组织的信任度与认可度。同时,始终坚持着尊重文化差异的原则,在多元文化、各类思潮背景下去伪存真,带领高知群体寻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深化自身的党性意识。
③从“外在影响”到“情感认同”:形成自觉行动,丰富心理契约内涵(Realization,R阶段)。第一,朋辈引领,促进对标看齐。重视模范党员的朋辈作用,选树一批在教学、科研、管理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建立“一对一”联系、帮扶,分析思想状况及现实表现,通过开展定期谈、经常谈等方式,与高知群体建立良好的“同志般”关系,运用碎片时间和灵活地点,与高知群体交流思想、畅谈人生,引导他们对标看齐。同时,扩大高知群体的党员带头人的示范效应,更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有利于心理契约的内涵发展,通过朋辈带动,充分形成对照先进、主动作为的局面。第二,占领网络高地,形成自觉认同。自觉认同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生成的心理起点,需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主动将党的理论知识、时事动态信息挂在网上、发到手机上,通过定时、定向、定量的信息推送,将党建教育网络化、便捷化、实时化,在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同时,打好占领网络舆论高地的“主动仗”[2]。通过积极传播和有效宣传,引导高知群体对主导意识形态由点滴认知转为心理认同,有针对性地引导高知群体端正入党动机,提高入党意愿。
【参考文献】
【1】余尚蔚,刘秀慧.心理契约嵌入: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的正向建构[J].领导科学论坛,2017(4):92-94.
【2】左雪松.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科学定位及有效实现[J].湖湘论坛,2018(1):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