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
2019-01-13方艳裴茹
方艳 裴茹
摘 要:幼儿的文明礼仪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在户外活动中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能够帮助幼儿思想道德和良好个性的发展、社会性交往水平的提高。围绕这一主题,文章针对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幼儿、教师、家长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创设文明礼仪环境、发挥文明榜样力量、整合教育资源、家园合作几点方法,对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户外活动;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3-0120-02
一、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培养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是幼儿未来学习的奠基阶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养成学礼、知礼、懂礼、用礼的良好习惯,在帮助幼儿思想道德和良好个性的发展、社会性交往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乃至终身的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在户外活动中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一)幼儿缺乏户外活动中相关文明礼仪行为实践经验的积累
因为幼儿年龄小,在户外活动中文明礼仪规范的意识不强、经验不足,所以需要成人的教育和引导。而现今幼儿园课程大多偏向幼儿的健康发展和智力开发,幼儿文明礼仪的养成在幼儿园的课程和活动中呈现较少,针对户外活动中幼儿文明礼仪的培养更少之又少。户外活动发生争抢时如何处理?玩具器械损坏了怎么办?教师大多是在游戏、谈话或是其他活动中穿插一些户外活动的文明礼仪知识,不注重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相关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实践经验积累,导致幼儿在户外活动时由于缺乏文明礼仪知识的培养,无法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二)教師缺乏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文明礼仪行为的意识和方法
当幼儿在户外活动中有不良行为习惯时,教师由于相关知识经验匮乏,只会一味训斥批评,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却不向其解释不能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往往会导致幼儿虽然表面屈从教师的权威,但是内心并不以为然。久而久之,当老师在场时孩子们会表现得特别注重文明礼仪,而当老师不在场时就随心所欲,再次发生不文明行为。有的老师甚至不以为然,放任不管;或疲于应付,不予理睬。长此以往,孩子们会变本加厉,在户外活动中争抢、打架,造成恶劣影响。
(三)家园教育合力脱节
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3到6岁幼儿很容易用成年人的礼仪行为来衡量自己的文明礼仪习惯。因为幼儿接触家长的时间比较多,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家长,所以幼儿很容易模仿大人的行为习惯。当家人出现随意说脏话、随地吐痰、破坏公物等不文明的行为时,孩子会下意识地模仿。教师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了户外活动时的文明礼仪教育,但是家长缺少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缺乏科学的育儿方法,导致家园合力脱节。所以,有时候是家长平时不注重自身的行为习惯,给幼儿造成不好的行为示范,才导致了幼儿养成不文明行为。比如:幼儿随意大小便、争抢玩具、破坏器械等。
三、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
环境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有助于幼儿户外活动礼仪教育的实施。培养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从一点一滴的细节抓起。通过在幼儿的生活环境——教室、走廊、楼道、操场等活动场所中用图片和绘画等形式展现出户外活动中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利用幼儿与环境之间多方面的互动,将文明礼仪渗透到幼儿户外活动当中,加深幼儿的印象,巩固幼儿文明礼貌的知识经验。
(1)良好的生活环境,形成正确的礼仪认知。幼儿园可在楼梯、走廊、操场、墙面等地方进行布置,融入正确的礼仪行为规范,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接受正确的礼仪认识。例如户外活动中小朋友们分享玩具、互相帮助、收拾活动器械等情节的图片或绘画作品,借助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不断提醒或调整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文明行为。
(2)积极的实践环境,养成正确的礼仪行为。户外活动中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需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良好的礼仪行为带来的积极情感,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中。当幼儿产生愿意分享玩具、互帮互助、整理器械等行为意识时,老师应给予孩子一个大拇指或是一个鼓励的拥抱,通过这种让幼儿亲自感知分享玩具的愉悦、帮助别人的自豪等情感体验,鼓励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二)发挥文明榜样的力量
(1)文明的同伴榜样。在户外活动时,幼儿喜欢模仿自己的同伴,良好的榜样在户外活动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应积极发掘班级中的好榜样,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好榜样的文明礼仪行为。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同伴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关心、谦虚礼让的行为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小伙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文明的教师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品行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争相模仿的对象。班级中,几位老师之间礼貌问好、谦虚礼让、互相关怀的品质会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学会互帮互助、礼貌谦让的礼仪习惯。晨间接待时主动向幼儿问好;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耐心引导……师生之间有了良好的礼仪氛围,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养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文明的父母榜样。父母陪伴幼儿的时间是十分丰富的,幼儿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很容易接受父母的行为习惯。父母言谈举止文明,对家人关怀备至,对长辈尊敬孝顺,对朋友热情友爱,这些都能使幼儿在户外游戏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注重自己的文明礼仪行为。
(三)整合教育资源,渗透文明礼仪
(1)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文明礼仪。在日常行为中,文明礼仪的渗透还包括生活礼仪、节日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交往礼仪、家庭礼仪等。对幼儿户外活动文明礼仪的教育应该更多地渗透在每天的活动中。例如:活动时能耐心倾听同伴的需求,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会使用“请问”“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输赢,赢的小朋友能关注对方的感受,愿意抚慰对方;同伴遇到困难时要积极主动帮助,共同协商解决困难的方法,或向老师寻找帮助;在玩大型体育器械时,爱护体育器械,不随意击打或涂画体育器械,能按游戏规则或教师提醒进行游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到自己的文明礼仪,在户外活动时间自然而然也能言行举止文明。
(2)在游戏中渗透文明礼仪。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游戏中,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游戏过程中融入礼仪教学,幼儿更加喜闻乐见。如音乐游戏《找朋友》和《拉拉手》等可以让幼儿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友爱、团结合作的礼仪情感。通过情景游戏《谁是好帮手》让幼儿在角色表演中直观地感受文明礼仪。通过学习各种游戏,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文明礼仪情感,加深幼儿的情感经验,让幼儿积极主动学习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同时,区域游戏中教师可以投放文明礼仪棋等游戏材料,让幼儿在玩一玩的过程中了解文明礼仪常识,潜移默化地接受游戏的熏陶。在户外游戏中,由于幼儿年龄小,交往技能不足,使用文明礼貌行为的意识较淡薄,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在户外活动中不断地学习文明礼貌行为,使户外活动真正成为有益于幼儿各项能力发展的活动。
(3)在主题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幼儿园主题活动系统性、灵活性强,因此更符合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文明礼仪主题活动,开展各项相关教育活动,如:语言《对不起,没关系》、绘画《文明礼貌从我做起》、社会《欢迎到我家》、音乐《快乐大巴车》,等等,结合一系列主题明确、操作性强的教育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生活中文明礼貌的力量,知道要做一个讲礼貌、知礼仪的好孩子。在主题活动中孩子学习到了文明礼仪的知识,这样在户外活动时,不用老师的提醒幼儿也能做到言行举止文明。
(四)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的支持者、合作者。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需要家园密切配合,拧成一股绳,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园栏的育儿天地、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告诉家长在户外活动时实施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会家长在孩子面前该如何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家长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规范幼儿的礼仪行为习惯,及时端正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让家长懂得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对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掌握培养幼儿文明礼仪行為习惯的内容和方法,家长才会更加支持配合幼儿园对孩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
综上所述,在户外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能进一步加强幼儿的良好个性、社会交往能力以及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当然,户外活动中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反复性的工作。我们要通过幼儿园、家庭双方合力,抓住户外游戏活动中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从而让幼儿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体验人与人相互合作的重要和快乐。愿礼仪之花常驻孩子的心田,礼仪之树成为孩子心中的常青藤,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孩子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赵一鸣.教师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6(2):227.
[2]顾明朝.生活是幼儿礼仪教育的土壤[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2):2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