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
2019-01-13刘继华
刘继华
摘 要:21世纪,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发展,人们交往频繁,相互依赖生存。然而,这个时代又是一个互相竞争、合作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合作比竞争更加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合理组建合作小组,积极参与引导,把握时机,促进合作,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0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3-0064-02
一、营造氛围,激发合作
我们为什么要合作?是什么促使我们合作?这是学生们潜意识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师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时,必须认真思考和及时回答的问题。笔者觉得,只要遇到挑战性的内容,就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教师创设积极的合作氛围可激发学生进行合作的动机,可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资料,或者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又如,六人小组可以出六个题目,组织竞赛,看哪个小组先完成,以锻炼小组内的分工,难的让谁上,易的让谁上;汇报时,可评出哪个小组最注意倾听。再如,在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在出示条件后,先让小组内讨论交流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然后出示六个难易不同的问题进行竞赛。这种形式气氛激烈,效果也好,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体验到合作中的乐趣,小组的成功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组织分工,引导合作
合作学习的技巧是小组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教师有必要把“合作学习的技巧”当成合作学习经验的一部分教给学生。一般的社交技巧包括组织有效的团体、表现适当的行为、运用有效的学习技巧,以及以合作的方式批评与评价某些观念。这些技巧需要反思、练习和修饰等。随着社交技巧的逐步内化,就可以让学生有效地与人共事,这可让其掌握受用终生的重要社交技巧,防止学生盲目進行合作。例如,在教学“解方程”与“方程的解”进行比较的知识时,笔者先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独立思考后交流:①概念是什么;②举一个例子;③特点有哪些;④再比较异同,用自己的语言在小组内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寂静沉思、激烈的讨论,小组推举一个代表作汇报,进行全班交流。这能让学生在认真思考和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中进行有效学习。
三、交流展示,成功合作
交流,展示的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意见,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学会真诚地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归纳总结,智能互补。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认真聆听学生的交流、对话后,要根据各个小组合作过程的结果给以适当的评价,如“合作真成功!”“你们小组真是太棒了!”等。以上面例子为例,在学习小组合作辨析“解方程”与“方程的解”后组织交流汇报。有学生说:“第一个‘解是求的意思,第二个‘解是结果的意思。”还有的学生说:“‘解方程就是得出‘解方程的解,‘方程的解可以检验‘解方程的正误。”“方程的解一定要有指向,如7就不能说是2x+3=17的解,因为7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只有x=7才是2x+3=17的解”……学生们的发现简单而有新意,不由掌声四起,这让教师感到惊喜,也让学生们感到自己成长的力量,看到其他同学的才情。教师应调动团队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发挥团队集体智慧的潜能,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激活课堂,放手合作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身经历、体验的参与学习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猜疑,去试、探、说、发现、解决以及去运用,丰富学生的多元体验。
首先,激疑与猜想。“疑”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学生思考的源头,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基石;“猜”是问题的表露,是疑在“拾级而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提出疑问,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其有更多动力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索。在教学中通过设疑和激疑,让学生充分感受教材所蕴含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进而大胆猜想,方能体现学生对知识中的矛盾、问题是否选准抓住,是否抓住了关键知识的重、难点。例如,在“快速判断闰年、平年”的活动上,笔者先让学生任意地写出两个年份,并判断出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然后对学生说:“你们任意说出一个年份,我都能很快地说出它是平年还是闰年,你们相信吗?”学生们半信半疑。学生刚报出数,笔者果断地做出了判断,学生们还是有点儿不信,都要争先恐后地考老师。终于,有一些学生开始嚷道:“老师,你怎么那么神呀,快告诉我们方法吧。”学生迫切需要释疑、答案,这就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下阶段的试探之中,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其次,操作与探究。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操作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也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讨论、交流并探究获取知识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变静为动”“变幻为实”摆拼学具,可让学生懂得学习实践、发现问题、克服困难、创新学法。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分组讨论“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问题,笔者趁势引导各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动手进行验证。每个小组经过合作、操作、交流、探究,得出可采取量一量、拼一拼、撕一撕、折一折、算一算等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实验、操作、交流、探究后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最终推理归纳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再通过课件进一步进行动态演示,在这一系列演示中验证过程,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再如,在一节“求平均数”的公开课上,执教老师先是让组长按6、5、3、2的分法把手中的小棒分给组员,接下来,教师提出“怎么才能使你们小组每个人分得同样多”的问题,引导学生摆小棒,在学生汇报时,出现了移多补少和先求总和再平均的方法。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先求总数再平均的方法更简便。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学会了探求新知的学习方法,并将愉快的学习情感融入解决问题之中,这突出了学习的重难点,也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再次,讨论与发现。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在进行探讨、推论时,应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最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信息的交流,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冲击和智慧火花的碰撞。例如,在估算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本书8元,全班有52人,每人一本,大约要多少钱?”在教学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空间,学生依据经验,讨论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有学生认为:“10×50=500,估计在500元左右。”有的学生认为:“10×52=520,不到520元。”还有的学生认为:“8×50=400,肯定比400 多一些。”。学生纷纷发言,汇报了与问题相应的解题算式,这充分让学生做发言的主人,做攻坚的主将,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使其获得了良好的数感。
五、抓住时机,适时合作
事物是变化的,但是在变化的过程和趋势中会存在着某些不变的因素。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学生抓住“变中找不变”思想,不仅有助于解决一些复杂的难题,还有助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让数学思维不断走向深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抓住机会,促進小组合作学习,但不能每一节(不切合实际)都开展合作活动。教师可着重从以下三种途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是看法不一时合作。在课堂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不一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有几种不同的看法的问题,这时该怎么办呢?此时需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共同分析、讨论、交流,找到共同的看法。例如,在教一年级的下册“找规律”时,教师先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是否有规律,这时教室里一片争吵声,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这时就把具有共同看法的学生归类分组,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再让各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大家终于达成共识。
二是遇到难题时合作。在遇到难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学习问题又无法自己独立解决完成时,可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当他们尝到合作学习带来的好处时,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
三是重点转化时合作。在突出重点、转化难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只有付出最大的努力才能掌握。面对疑难,优秀的学生都不能吃得很透,而差一点的则更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各自的看法。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问学生:“怎样才能求出面积呢?”学生答:“分割成许多个小正方形。”接着教师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先让学生用口算估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让各个小组学生用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的小正方形去摆放,出现两种摆法:一种是将15个小正方形全部摆满,另一种是不摆满,只摆一行的个数和行数。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发现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
六、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教学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不但能活跃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对他们今后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今后,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推进,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突破,为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红桂.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5(24):89-90.
[2]刘兆楼.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考试周刊,2019(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