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2019-01-13刘俊丽

教师·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信息技术小学语文

刘俊丽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信息化技术支撑下,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素材资源,也实现了课堂模式的优化。小学生在图文并茂、多媒融合的情境中获得更多的感官体验,这也进一步贴近学生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并引导其主动参与文本探究。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融入自主预习、构建课堂情境、深化文本理解和开展课外阅读,以更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目标。同时,应当把握好信息技术的应用尺度,确定信息化阅读教学的边界,让学生在更加健康、活跃的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3-0046-02

一、运用信息技术融入自主预习

预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合理有效的预习过程,不仅能够从知识层面为课堂阅读做好准备,还能够提升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自主理解,确保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从心理层面提高对文本的接受程度。许多语文教師对预习环节缺乏足够重视,将预习任务安排给学生,却缺乏针对性指导,使得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缺乏规划,难以实现自主探究与思考,影响了其课堂参与效果。

针对此问题,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对预习环节进行调整与优化。例如,在统编版语文《望天门山》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古诗词积累有限,且缺乏相应的语言背景,因而他们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可通过制作微课,对学生的预习过程进行指导与安排。

第一,要求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查找诗人李白的相关资料,了解李白创作本诗的主要背景,初步体会其中的情感基调;查找天门山的相关图片与简介,对照诗词描写,感受天门山的美景,并熟读古诗,对其中的生字、生词标注读音;同时结合微课指导,对古诗阅读进行自主解读,写出对古诗的初步理解与现代文翻译,将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以作为课堂讨论分析素材。

第二,课前导入,教师利用图片、视频等信息为学生构建情境,吸引学生对《望天门山》情境的理解与体会,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在课前学习中的思考,进而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第三,示范朗读,并对“断、楚、孤、帆”四个新字进行简单讲解,要求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望”的含义。同时,鼓励学生对课前自主阅读中存在的疑惑进行讨论,针对作者景物描写的手法、情感抒发的方式进行深入分析。

第四,设计课堂互动交流,融合翻转课堂理念,将课堂作为学生知识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让学生在微课的辅助下自主讨论,活跃课堂氛围,检验自主预习效果。

第五,实现开展在线互动交流,及时解答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并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针对古诗理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与整理,以备在课堂阅读中探究。

这样的预习设计体现了翻转课堂的理念,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不仅明确了预习的基本任务,也实现了自主学习,更加强了教师对学生预习过程的指导,调动了学生对知识获取过程的自主参与与探究,体现了学生预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课堂情境

信息技术在阅读情境构建中具有明显优势,教师可以打破单一语言描述的局限,利用生动直观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并营造互动合作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情境化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内驱力和各种潜力。

成功创设学习情境,可使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获得真实的感受。如果课堂中教师能够根据各种阅读文本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使早先的历史场景或真实的生活场景得以重现,使信息技术再现音乐、美术、景观或人物的风采,必将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例如,在统编版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了如下情境。

一是在导入环节,教师以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准备的汉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有关图片,让他们生动地感受各民族的生活情境,并抛砖引玉,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这些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的了解;教师充实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并结合图片展示对课文中涉及的少数民族进行介绍。

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并进行配乐范读,帮助学生纠正阅读中的难点,提高学生阅读的流畅性。

三是利用动态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邀请学生亲自去大青树下的小学走一趟、转一圈,欣赏一下学校的美景,了解一下学校中各民族学生;鼓励学生试读,根据段落的推进,在课件上逐渐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以纠正读音,巩固基础知识。

四是构建音乐情境,运用多媒体播放民族音乐,营造环境。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分组配乐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比拼各组朗读情况,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五是在课件上展示本节课应掌握的字、词,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等字,并利用专门的软件为学生展示田字格中汉字的书写顺序与规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印象。

这样的情境教学设计巧妙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为学生的阅读过程增添了更多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其自主阅读、主动探究的学习意愿。

三、运用信息技术深化文本理解

对小学生而言,由于其情感认知发展局限,语文知识积累不足,因此在教材阅读文本中,无论是语文知识,还是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对学生来说大多是陌生的,而在阅读教学指导中,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学生很难全面、深入地体会阅读文本中的信息。

因此,将文本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对辅助学生完成阅读理解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帮助学生剖析、理解文本内容。阅读理解步骤如下。

首先,导入秋景,吸引学生欣赏秋色。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圖片,其中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麦田、萧索的树林、绵绵的秋雨等,并向学生提问:“你喜欢秋天吗?这些秋天的景色美吗?为什么?”在图片的引导与问题的启发下,学生自主交流并表达对秋景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趁热打铁,进行想象导学,将学生带入到《秋天的雨》的文本中来,体会作者笔下犹如魔术师一般的秋雨。

其次,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信息。教师播放配乐范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在文字的指引下想象秋雨的画面,在完成朗读后,鼓励学生表达对文本的初步印象,初步体会文字的美感。

再次,细读文本,体会其中细腻情感。在第一自然段细读中,教师利用课件给出关键词,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在塑造秋雨神奇魅力中所采用的方法,并想象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能够看到哪些景象;对比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一步鼓励学生想象,并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在第三自然段中,教师提出问题“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并强调秋雨中“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探究秋雨的秘密;在第四自然段品读中,教师调整话题,拓展文本理解范围,引导学生在秋雨的色彩和香味中理解作者的情感。

最后,立足文本,指导学生拓展阅读。教师利用课件为学生出示秋天的景观和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探究文字的艺术魅力,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体会、想象,与师生共同分享对秋天的感悟。

四、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外阅读

新课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积累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课外阅读不仅能够补充课内阅读文本信息,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的情感价值塑造。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一方面,小学生获得了更加多元的课外阅读素材,并在碎片化时间安排中丰富了阅读机会;另一方面,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也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质量,甚至对小学生的情感价值构建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其一,建立课内外联系,为学生推荐经典读物,并规范在线阅读。例如,在关于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教材给出了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等案例,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阅读,为学生提供《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中关于“吝啬鬼”描写的片段,并在线指导阅读《红楼梦》,从而打破空间局限,拓宽阅读视野,增进师生的阅读交流。

其二,组织文学讲座。小学阶段学生的文学积累有限,对课外阅读常常找不到方向,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文学讲座。通过课上、课下观看等方式,学生课后阅读的思路,并根据讲座中推荐的书单,以及讲授的方法开展有效阅读。

其三,开展阅读实践活动。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在阅读中耐不住性子,常常走马观花、半途而废。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组织生动、有趣的阅读活动,吸引学生表达阅读体验与心得,分享阅读趣事,进而在实践活动的驱动下提高阅读素养。

其四,与家长就学生的在线阅读监督达成共识,要求家长辅助学生课后在线阅读,警惕在线阅读中弹出的不良信息,选择安全、绿色的阅读平台,并为学生讲解信息获取技巧,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在课下开展健康、有效的在线阅读。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日益呈现。教师应将信息化资源与课前预习进行有效融合,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生动的课堂情境,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优化文本解读,助力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从而更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冯新媛.巧用多媒体拓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8(10):80.

[2]张生辉.多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小学生(中旬刊),2019(4):82.

[3]李斯才.有效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下旬刊),2014(8):112.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信息技术小学语文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